常理來說, 一部紀錄片不會吸引那麼多觀眾。在這方麵,倒計時又打破了一項常規。
播出首日, 《不可能成功的電影》點擊量破千萬, 各大視頻網站早就有一批觀眾翹首以待。
這部紀錄片的觀眾成分很複雜。一部分是專業人士和影迷, 想看看這部不可思議的電影究竟是怎麼被一群半吊子拍出來的;一部分是林景的粉絲;還有一部分是吃瓜群眾,想知道阿京的原型是不是林景他弟弟。
紀錄片開頭,是一連串鏡頭的快剪。
林景站在空蕩蕩的病房裡,凝視鏡子裡的自己,緩緩伸手, 撫摸鏡中的人影。
張三坐在深色的幕布前,對著鏡頭一邊比劃一邊說:“他捧著薄薄的幾頁紙,跟我說要找我拍一部喜劇。怎麼說……揭開那個劇本真的隻是出於禮貌。但是就那麼幾頁紙, 我看了整整兩個小時。”
陳武安正在指揮現場調度, 發現攝像機拍他,無奈地說了一句:“你們彆找我,要找找林景啊,讓一個拍綜藝的來拍電影, 這不是鬨嗎。”
另一名副導演王肅埋頭桌案, 正在寫著什麼。他的聲音出現在畫外音裡:“其實能把團隊留下來我已經很慶幸了,要說換本子,當時也隻能硬著頭皮讓他換。”
畫麵回到林景身上, 他穿梭在忙碌的劇組裡, 不時下達一些指令、回答其他人的問題。王肅的畫外音仍在繼續:“但是真的沒想到, 最後定下來的本子是那樣、那樣一個……”
畫麵一轉, 林景坐在會議室裡,把手裡的劇本甩在桌上,對所有人說道:“這部電影,不可能成功。”
bgm倏然收聲。
林景環視一圈,隨著他眼神漸厲,新的bgm悄悄爬升上來。
“你們是不是全都這樣想的?”他說。
張三的訪談:“當時心裡就一個念頭,瘋了,真的。”
王肅的訪談:“我說不可能的,你真的要這麼拍?你確定嗎?”
一幕一幕飛快轉過,林景被推入手術室、新人演員親自體驗病人生活、編劇蹲在地上一邊揪頭發一邊嘀嘀咕咕、後期在黑暗的小黑屋裡和張三爭執、團隊裡的半吊子成員努力跟著大佬學習、大家和病房的其他病人說說笑笑……
畫外音交錯縱橫,每個人的音軌層層疊疊。
“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同,我們都是蠟燭,隻不過一些人火苗小些,一些人火苗大些。像我們這樣的……也許大到能照亮彆人的路呢?”
“一道那麼長的疤,是永遠也消不掉的。”
“你們是來去奔忙的候鳥。”
“他們是朝生暮死的蜉蝣。”
帶著半吊子的行業大牛說:“說實話當初接這個活兒真是為了錢來的。你一到劇組,就會產生很清晰的一個認知:哇這都是幫什麼人啊,這樣的人還打算拍電影?”
新人演員們說:“沒有人不質疑他,大家都質疑。我不怕得罪地說,他演技就是爛。我當時一看主創陣容,馬上就佛了,隻當自己是來觀光旅遊的了。”
團隊的其他成員說:“確實是什麼都不會,所以我們一開始不想拍太複雜的電影,還讓王導找林導建議換個團隊,但是他不同意。”
畫麵轉回王肅的訪談,他對鏡頭說道:“我一直一直追著他問,因為你可以想一下這部電影的難度,他幾乎隻是個理想化、概念化的東西。當時我看著林景,我覺得自己就是在質問他,我質問他說:你不可能把這些東西搬上銀幕的。”
畫麵再轉又是張三,他說:“不可能的,這部電影不可能成功。每個人都這麼說著,但是又為什麼要參與進來呢?”
每一個人的臉,在畫中閃過。
一盞暖色的台燈發著瑩瑩的光,勾勒出林景溫潤無暇的側臉。他坐在阿京的病房裡,穿著一身病號服,伏案於燈光之下。
他的麵前,擺著一張心願單。和電影裡一模一樣的心願單。那上麵已經用不同的字跡列了許多願望。
林景提筆,補上他自己的。畫外音隨之響起。
“我要讓他在電影裡,死而複生。”
bgm倏然張開,鋼琴曲連綿的音調一節推著一節,極儘優雅又極儘壯麗。鏡頭隨之拉遠,拉出了病房的窗外,病房大樓在深沉夜色中伸展獠牙,隻有那一盞小小的窗暈出暖色。大雪紛紛揚揚,落定在沉寂的泥土上。
片頭結束,標題漸出。
紀錄片全片隻有一個主題:這部不可能成功的電影,是怎麼被一群半吊子慢慢做出來的。
它老老實實地按時間順序,講述其中所有的故事。雖然是紀錄片,卻用了故事片的手法,懸念迭出、高潮迭起。
全片一開頭,就是副導演王肅寫出《倒計時》原劇本,拉起一個團隊,到各家尋求投資。
訪談搭配畫麵,王肅將那段日子的苦悶娓娓道來。倒計時的劇本顛沛流離,好不容易被星藤接收,又落到林景手上,還被林景一通魔改。
王肅妥協了太多,他寧可不要錢、不在乎演技爛的林景做主角、讓出第一話語權,也一定要用自己的團隊拍電影。
觀眾看到這裡,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既然你也知道團隊不行,為什麼一定要用這個團隊?
接下來,紀錄片還原了林景說服張三的過程,觀眾的疑問在這一幕得到解答。
張三問林景為什麼要用這麼爛的團隊,林景說出了他們的病情。
“一個經驗豐富的成熟團隊也許可以把它拍到九十分,但隻有王肅的團隊,才能把它拍到一百分。”
在訪談裡,張三對著鏡頭道:“我後來才明白,倒計時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準確地說,它是一部傳記電影。”
“一開始,林景想用電影紀念自己的弟弟,但在接觸倒計時團隊後,他又有了幫一群人講述的想法。所以根本上來說,我們並不是在拍一部電影,而是在幫助一群人為他們自己立傳。”
接下來,劇組開始籌備,林景開始準備完整的劇本。
他把那張空白的心願單發給劇組成員,征集他們的心願。
心願單傳到誰的手上,紀錄片就會把誰介紹一番,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在這段出鏡了。
看過電影的觀眾驚訝地發現,電影裡所有配角,都能在這裡找到原型。
當心願單傳過一遍,再回到林景手上,紀錄片開始播放林景的故事。
於是,觀眾漸漸明白了,這部電影,是他為弟弟而寫的。
籌備工作仍在進行,為了不打擾其他病人,他們挨個病房征求原諒;半吊子團隊努力跟著老師學習;新人演員體驗絕症生活;林景真的住院做了手術……
片中沒提林景生了什麼病,粉絲以為他隻是做了個普通手術,依舊心疼得要死。
林景手術結束沒幾天,就開始參與拍攝,先拍了不需要下床的戲份。
團隊裡所有人都以為他的演技會很差勁,觀眾也這麼以為著。
這段戲的拍攝明顯在逆襲計劃之前,那時候的林景,根本還沒搞懂演技是怎麼回事吧。
然而,林景的表現令他們目瞪口呆。
他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閉上再睜開,整個人瞬間變了——完全是劇本裡描述的那個阿京了。
“他入戲了。”
訪談裡,張三和幾名演員都這麼說著。
“一個演員的演技彈性會有那麼大嗎?上一秒麵癱下一秒影帝,聽上去真不可思議。但是當他睜開眼的那一刻,我瞬間就被他的眼神懾住了。”
“他並沒有在表演,他知道阿京的一切,他知道這個人會是什麼樣子,他真的無須表演什麼。”
張三說:“但是這種方式太傷演員了,我們建議他走出來,好好學習一下真正的演技。他聽了之後,轉眼就去參加表演之旅了。”
“我很難想象他最後會進步成什麼樣子。拍這部戲以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一個道理——當你一定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真的能夠做到的。這世上沒有不可能。”
觀眾看到這裡,已經淚目得不行,紛紛留言:“是啊,他做到了,你們也做到了。”
但有一些人沒能做到。
電影拍到一半,一個剛成年的場務小姑娘癌細胞擴散,被送去了重症監護室。
快拍完時,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叔病情突然惡化,沒能抗住最後幾天,離世了。在大叔的葬禮上,場務姑娘又出現了。她對遺像脫帽鞠躬,帽子下是顆光頭。
紀錄片結局,是電影的殺青儀式。儀式上來了幾個沒見過的生麵孔。
林景介紹他們時,觀眾才震驚地得知,他們竟是電影裡抗癌藥物研究員的現實原型!
這部電影不僅角色有原型,故事有原型,就連裡麵的抗癌藥研究,都在現實中真實存在!
它又何止是一部電影?!
原來實驗經費緊缺的事是真的,原來林景一直在資助這項實驗,原來林景的弟弟真的有意向簽署臨床協議!
原來——如果他沒離世的話,這個實驗真的有可能在幾年後成功!人們打敗絕症的步伐可能會往前邁一大步!!!
觀眾已經震撼到不能言語,透過眼淚的光斑,他們發現紀錄片結束了。
畫麵漸黑,字幕浮現。
“電影《倒計時》正在同步熱映,感謝支持。”
“製作方最終分成票房,將在扣除相關成本後捐贈50%,其中25%用於醫學研究,25%用於絕症專項幫扶基金。”
“電影製作期間,導演林景發起的半年逆襲計劃,見證了無數人同我們的共同努力。至此片上架前一周,共有三千餘名逆襲者自願放棄獎勵。這些獎勵將與票房一起捐出。”
“此片獻給已逝的他和努力生活的你,也獻給我們自己。”
字幕一行行消失,最後幾個字浮現出來,定格在畫麵中。
“心有歸屬,義無反顧。”
*
紀錄片上架當天,《倒計時》票房翻倍。
第二天,票房再次翻倍。
第三天,遲遲不肯寫影評的大川和江十,終於發布了他們的影評。
《皆是幻想,皆是真實》
這部電影,荒謬至極嚴謹至極。放眼望去,全是幻想、也全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