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四四章 何為快何為慢(1 / 2)

命運路口 袤一 3700 字 1個月前

第三五四四章何為快何為慢

與吳昊交流的這位倭國專家,當著吳昊的麵,感慨道:

“華夏人真的是太厲害了,模仿的能力太強了,很多時候,就如同在賽場上一樣,我們在前麵跑,你們在後麵追,你們追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越來越擔心被你們追上。

沒有辦法,為了不被趕上,隻好不斷的研究,不斷的創新。為了研究和創新,不得不加大投入,加大投入的結果,就是提高產品價格,隻有這樣,才能夠在殘酷的競爭中,保持自己微弱的優勢,才能讓自己生存下來。

這也是我們必須專注、必須創新研究、必須精益求精的原因——都是被你們追的。”這位專家說這些話的時候,吳昊並沒有看到他所表現出來的危機感。

吳昊心裡明白,對方表麵上似乎是表揚華夏,但還是讓自己有一種被打臉的感覺。

吳昊不傻,從對方的這番話裡,聽出來了,表麵上說起來在表揚,說華夏人的適應能力很強,而實際上是在批評,批評我們不懂得專注和創新,隻會山寨,抄襲。

對方嘴上這麼說,可實際上,人家才不會擔心呢,不會擔心我們技術水平和能力超過他們——因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華夏有句古話說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裡,更何況我們失之千裡?

從華夏出來的吳昊當然明白,國內企業的生產科技,眾多核心技術和設備都來自倭國,並且無法替代。國民生活方方麵麵也都充斥著倭國技術與產品,即使國貨產品裡麵的核心技術也依然是倭國提供,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無法替代的。

就算最為牛叉的五G企業,不也是被人家掐了脖子嗎?

說起來,華夏積貧積弱幾百年,可能連自身的基本狀況都沒有搞清楚,就算取得了一點點成績,那也算不上什麼呀。

正是因為如此,吳昊自己做企業,從煉油廠,到汽車廠,還有碼頭等等,越來越傾向實業,而且注意培養自己的產品和品牌,而不是鑽進了錢眼兒。

對吳昊來說,賺錢隻是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目標。

那位倭國的專家指出,華夏的企業家與倭國的企業家,對於技術的理解,同樣有差彆的。

吳昊對專家的這種說法,無法不認同。

因為他在當領導的時候,就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兒,那是一家地級城市裡的明星企業,老板願意花五百萬買了一台倭國的先進設備,不過,為了掌握這台先進的設備,需要花三十萬培訓一批技師。

但老板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其實是卻舍不得花這三十萬),以至於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機器搞壞,隻有再花四十萬去修。

這樣的例子在華夏比比皆是。

隨便舉一個例子,就說身邊的事兒吧。在華夏,很多有錢的人背的相機一個比一個高檔,你二萬,我五萬……但仔細一看,他們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說起來,買相機容易,因為咱“不差錢”,但舍不得花時間去學習,去研究——這可能就是習慣吧。

倭國人跟華夏人在這方麵,還真的有很大的區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