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影視拍攝,拍攝電影都需要上級主管部門以及電影廠的批準和許可,無論是電影的選材,拍攝的預算,以及演員的選擇方麵,都有嚴格的規範和要求,所以那個時代的導演自由度並不高,也不需要考慮票房的問題。
但到了90年代初,中國的電影產業逐漸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沒有上級的撥款,也沒有選材的局限,這也使得新生代的導演有了更多施展才華和個性的機會。
不過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有投資的基礎上才行,所以這個時代的電影投資人在京城影視圈是非常受尊重的,隻要你有錢,有意向投資新電影,那麼這些導演和經紀人自然而然也會把你奉為座上賓。
作為國內的首富,著名民營企業家,段雲想要在BJ見到任何知名導演和演員,那都是很輕鬆的事情,甚至不需要段雲主動邀請,就會有很多的經紀人主動找上門來。
段雲的想法也很簡單,直白,那就是他每年打算在國內投資2~3部電影,邀請當前國內最頂尖的導演,最受歡迎的演員共同來進行拍攝,每年的影視投資大概在800~1000萬元左右。
在後世的時候,可能投資幾千萬乃至幾億的電影屢見不鮮,幾百萬到1000萬這樣的投資似乎根本不值得一提,甚至這些錢也就隻夠做一部網劇,更不要說做2~3部院線電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在90年代初,拿出上千萬來投資拍攝電影,這樣的預算絕對是國內的頂級電影預算。
從最初的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部普通電影的拍攝成本也就在二三十萬左右,所謂的大製作,也極少有超過100萬元的,演員很多都是拿工資,每天的補助也就幾塊錢。
而到了90年代初,在國內萬人空巷的國民神劇《渴望》,幾十集的高品質電視劇,拍攝總成本隻有97萬元,另外這兩年曾經引起巨大轟動,並且斬獲無數國際影視大獎的國產武俠電影《雙旗鎮刀客》,總成本也不過40萬元。
總地來說,在1994年之前,超過100萬投資的電影都是妥妥的頂級大製作,段雲拿出1000萬拍2~3部電影,平均每部電影投資300萬~500萬,這樣的成本,足夠集齊國內最頂尖的導演,演員和相關製作團隊,拍攝出中國陣容最為豪華的電影。
也正是因為如此,得知段雲要在BJ影視圈兒尋求合作,很多知名導演都聞風而來,誰都想拿到這筆巨額的投資,所以作為投資人的段雲自然是備受追捧,況且,他本身的名氣和社會地位就很高,哪怕是馮小剛張藝謀以及陳凱歌這樣的國內頂尖導演,在麵對段雲的時候,也表現的極為謙虛和恭敬。
段雲投資電影這麼多錢,自然也是有他的條件的,一方麵是要求電影中必須出現他們集團公司生產的產品,另外一方麵,在題材選擇上,也最好能夠選擇一些突出他們天音集團科研能力強大,且對社會貢獻巨大內容和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