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饢城(2 / 2)

張平安他們下一個景點是大饢城,饢是新疆的通行食物,與內地的饅頭雷同,人人皆知,人人食用。不論是否來過新疆,估計都知道饢。但是庫車居然因為饢而建起“大饢城”,還是有些出乎張平安他們意料。不過在遊覽完大饢城,方知饢的文化、曆史源遠流長。

庫車大饢城,不僅是一個饢生產銷售的集中地,還是一處難得的民俗風情遊覽區,占地總麵積2萬平方米,其中商業區有饢文化展覽館、民族特色餐飲區、大饢生產車間、大饢展示銷售大廳等,吸引了國內外遊客。

在大門口,是一個大如月亮的大囊造型,周圍還有很多彆致造型。張平安他們第一次見到如此大饢,可以包著十來個小兕子,雖是雕塑,但確有如此之大的實物。據介紹:庫車市曾經做過這種尺寸的大饢實物參加一個展會,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眼球。

庫車的大饢大如車輪,一點也不誇張。麵餅貼著饢坑壁,在火的盛宴中,歡唱著民歌,興奮得渾身冒氣,汗珠滾滾。這就是庫車的饢。為了實現喂養,它們從不計較存在的形式,不計較曆經的磨難。四千年前的孔雀河畔,饢就宣告了它的誕生。

維吾爾人吃饢時,都要用手接著掉下來的饢渣子,一是伊斯蘭教教規所規定的不能隨便浪費糧食,更不能用腳踐踏糧食,真主會懲罰浪費糧食者。

現有的“饢”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瓊饢(意為大饢);第二類為秋瓦特饢;第三類為托哈奇饢;第四類為其他類饢。庫車縣委後麵的一條街上,打造“庫車大饢一條街”,既滿足了庫車喜歡吃饢的人需求,又可打造一個庫車旅遊的新亮點。

庫車大饢以其大而薄、脆而香的特性而聞名,直徑可達60厘米,被稱為“饢中之王”。庫車大饢原稱為“比加克”饢,其名字源於庫車市伊西哈拉鄉玉斯屯比加克村。因這個村子95%以上的維吾爾族群眾都以做饢為生,該村群眾製作的大如車輪的饢最出名。它的製作特彆強調使用饢坑進行烤製,使用杏樹木作為燃料,使得烤製出來的饢具有獨特的香氣。

這種香味焦而不糊,綿綿悠長,沒有那種瘦奇淡靜的清高,也沒有那種沁人心脾的清涼。這不是菜肴的味道。這種香味香而不豔,濃而不烈,既沒有塔裡木小山羊燉出的香味渾厚,也沒有三道橋荊芥醃製的香味寡淡。

焦香猶如一個個魚鉤,將我們的腸胃鉤起,將人們的味蕾鉤破,牢牢地掛住了腮幫,勾引著人們向前。

庫車老城的街道邊,金黃的半人多高的饢坑靜靜地挺立在晨光中,無焰的紅柳木炭發著火光。時間的河流中浮浮沉沉著人類的臉龐,但始終沒有沉沒的,是庫車的饢。無論是在庫車的鄉下,還是在宴席上,我們最先看到的,是庫車饢的身影。

那些打饢的人,頭戴潔白的小花帽,身穿土黃色的長袍,跪倒在饢坑之上。他們寬大結實的手掌上,一隻隻光潤的麵餅在飛翔。他們虔誠閃亮的目光中,蘊藏著朝陽的能量。

火勢漸漸弱下去,麵餅的身體漸漸脹大起來。它們完成了從麵餅到饢的過程。一個個金色的饢渾身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焦香,從饢坑裡脫穎而出,將力量和陽光深深地蘊藏。

大饢城內還有一景——獨庫公路終點,張平安他們紛紛和紀念石碑合影留念。臨離開大饢城,張平安他們自然也是少不了帶點大饢。不過當地人知道自己喜歡吃哪種,到了攤位買好就走,張平安他們就隻好憑感覺,買了大囊作為禮品帶給親朋好友品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