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站在宅子門口左右附近看了看,介紹完情況,柱子就上前敲門。
來開門的是一個老婦人。
老婦人一看來人是柱子,就知道是來看莊子的客人,說不定是他們以後的主家,很是客氣的把人迎進去。
“柱子兄弟,您帶客人去堂屋坐坐,我讓老頭子過來。”
“廖嬸子,彆麻煩了,我先帶他們去後麵轉轉。晚點在過來。”
“也行,那我去張羅午飯,中午就在莊子上用飯。柱子兄弟也不用客氣,主家交代了,凡是柱子兄弟帶過來看莊子的客人,都要好生招待。”
“嬸子,現在時間還早,我們如果能趕回城,就不在這裡用午飯了。如果看久了我們也不跟您客氣。您看著安排,也彆弄太多了吃不了也浪費了。”
柱子帶劉父他們從宅子旁邊走到後麵的一進院。
“這一家老頭姓廖。祖孫三代人都生活在莊子上,據說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廖老頭是跟著主家後來才結婚生子的。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主家也沒有攔著,嫁到了附近的村子,戶籍還轉為了農戶。兒子孫子算是家生子。乾活兒這些都還是挺老實的。主家還送了家裡的男丁讀書,要是能讀出來考取功名,主家也願意放他們自由。所以一家子也比較感恩。”
“從廖嬸子的眼神都能看得出來,廖嬸子眼神清正,說話不卑不亢的樣子就知道,他們一家的生活狀態。這樣的人家是可以繼續留下來的。”
劉父覺得柱子說這些話還是有點深意,看樣子另一家莊子上的人估計沒有這家老實。
幾人在院子裡麵看了看,正屋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一個倒坐房,一個廚房。院子外麵還有一個柴房和牲口房供家裡的馬車停放。
從院子出來,穿過長廊,左側出來就是一片農田,農田裡麵番薯葉子還很短,可能是新種沒多久。
田裡還能看到有人穿梭的身影。
“這片良田每年收成還是不錯的,前麵有條小河,小河從山上下來,灌溉農田基本上沒有問題,哪怕是大旱,也能在山腳那邊有個小池子,山腳下的地也屬於莊子,所以小河基本上默認為莊子的。”
柱子帶人沿著一條小石板路往小河的方向走去。
“小河在往前會流入一條兩米多寬的大一點的河流。河流的兩邊都是村子。另外一個莊子就在前麵一點。這個莊子從外麵的路走更遠一些,主要是官路都沿著河流或者大山修建。那個莊子便宜那麼多,也是因為位置沒有這個莊子好。良田少一些。”
幾人又走了一刻鐘,看到河對麵坐落著一些房屋。一條長長的土路沿著河道蜿蜒而下。
抄近路走到了另一個莊子門口,房屋都差不多,前麵一個小宅子,後麵一個一進的院子。
難怪這個莊子便宜,莊子在突出的山體另一側,雖然靠著河邊,但從另一邊完全看不見,兩個莊子雖然相鄰,估計也是互相沒有往來。
兩個莊子的宅子修建很有意思,都是在田地的儘頭,兩個莊子的田地反而都是挨在一起的。可以看出主家也想把兩個莊子一起管理,合起來發展。可惜地理位置不允許。
劉父覺得這個主家修建房屋的位置有問題,要是把房屋都修建在凸出來的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