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2 / 2)

在法國大革命中的著名的瓦爾密戰役中,普法雙方一天對射了2萬發炮彈,結果雙方傷亡加起來隻有幾百人而已。1792年的歐洲火炮都如此效率低下,更何況火繩槍時代的火炮。

火炮出現真正的革命性變化是爆炸性炮彈也就是高爆彈的出現,?當炮彈觸地爆炸的時代到來之後,戰爭就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雖然線膛炮在1850年代的發明也重要,但是沒有觸地爆炸的炮彈還沒沒什麼大用。觸地爆炸讓火炮成為真正地戰爭之王。這個時候的火炮是真正的指哪打哪,打下去一炸一片。

所以,鄭闊如果想改進沒有木劍的勇者的火炮結構,就得把那份給他的圖紙,再多加改進。

那麼,坦克是如何發展的呢?

在坦克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條件促進了坦克的發展呢?鄭闊該如何利用這些條件讓沒有木劍的勇者造出坦克來呢?

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奠定了其帝王的基業。因此,戰爭結束後,坦克的發展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各國的陸軍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裝甲機械化的道路。時至今日,坦克“王朝”的江山仍然穩固,已經傳了三代:50年代是陸戰之王一世統治時期,60~70年代由陸戰之王二世統治,80年代以後就是陸戰之王三世的天下了。…

二戰後直到50年代未,各國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設計生產了新一代的坦克,?這些坦克與它初登“王位”時相比,顯得更為成熟,首先是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強,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徑達到90~105毫米,重型坦克則達到120~122毫米,能夠發射各種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並開始采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光學側距儀、機械模擬彈道計算機,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其次是防護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裝甲更厚,車體前部裝甲厚76~127毫米,炮塔前部裝甲厚110~200毫米,有的達到220毫米,並且更加重視形體防護,也就是把坦克的外形設計得不易被擊穿,比如,把炮塔設計成半球形,車體前裝甲設計成呈55~°60°的傾斜角,當炮彈不是垂直的命中坦克時,隻能在裝甲板上滑一道傷痕,而不會擊穿。有的坦克裝了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也開始采用。防護能力提高了,坦克的重量也有所增加,中型坦克達到36~47噸,重型坦克達到50~60噸。另外,坦克的機動性能有了很大的發展,普遍采用坦克高速柴油機,發動機功率達到382~596千瓦,坦克最大速度達到50千米/小時以上,最大行程達到500千米。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蘇聯的T-54、T-55中型坦克;美國的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國的“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征服者”重型坦克;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

進入60年代以後,“陸戰之王”開始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挑戰,其中有兩次最為嚴重,大有逼其“退位”之勢,最終導致了改朝換代。

第一次挑戰是反坦克導彈誕生,它導致了“陸戰之王”二世的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4年,德國***為了對付蘇聯的坦克,由其陸軍武器局製定了代號為“X-7”的反坦克導彈。但它的誕生確實紿剛剛戴上“王冠”的坦克帶來了不祥之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反坦克導彈得到迅速成長,終於在1974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給了坦克一次狠狠的打擊。“陸戰之王”一世的寶座受到嚴重的震撼。於是“陸戰之王”二世勇敢地迎接了這次挑戰,促使它的本事不斷增長,並用新的技術和招數來武裝自己,這就是60年代出現的戰後第二代坦克,也就是第一代主戰坦克,它的火力和綜合防護力達到或超過以往的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還具備中型坦克機動性強的優點,在作戰中可以同時發揮兩種坦克的作用。這樣一來,發展傳統意義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就失去了價值。於是在坦克的家族中,不再有中型和重型之分,出現了坦克兄弟的“新老大”——主戰坦克,從此,坦克步入了“現代社會”。主戰坦克具有和重型坦克差不多的體重,達到36~57噸,有的甚至達到60噸,但並不像重型坦克那樣笨重,這是因為它的裝甲雖厚,但卻機動靈活,而且外加了許多其他的防護設施。而且,主戰坦克的火力變得更為強大,普遍采用105至120毫米的線膛炮。除了火力的強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射擊的精度更高了,因為,主戰坦克普遍采用了現代化的火力控製係統。這種火控係統以火控計算機為中心,由火炮雙向穩定器、各種傳感器,測距儀、觀瞄儀等組成。主戰坦克雖然重,卻很靈活、敏捷,最大時速已達50千米/小時,從靜止起步加速到每小時32千米的速度隻需12~16秒,這表明現代坦克不僅跑得快,而且爆發力好,能夠急起急停,這樣可以使坦克做出各種複雜的動作,擺脫反坦克導彈的追蹤,減少被擊中的機會。這一代主戰坦克代表有:蘇聯的T-62、美國的M60係列、德國的“豹”1係列、英國的“奇伏坦”、法國的AMX-30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坦克武裝直升機的崛起,又對坦克構成了新的更大的威脅。特彆是80年代以後,反坦克導彈的新產品——自動製導式導彈裝上了武裝直升機,使武裝直升機對地麵裝甲目標的攻擊能力大大提高,而且還出現了專用的反坦克直升機。反坦克直升機在火力、射程、精度、視野等方麵,都明顯優於地麵坦克。於是,又有人對坦克的“王權”提出質疑,預言“坦克作為陸戰主要兵器的地位將會讓位給直升機”。這時,“陸戰之之王”二世隻好讓位於“陸戰之王”三世,也就是第二代主戰坦克。它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大多采用120毫米或125毫米的高壓滑膛炮。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發射彈種較多,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導彈。一般都可擊穿500多毫米厚的優質鋼裝甲。直射戰距離1800~2200米。作為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它們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係統。同時,防護力大大提高,除儘量改善防彈外形,降低車高和加大前裝甲傾角外,幾乎都采用金屬與非金屬複合裝甲。機動性能與上一代也不可同日而語。代表型號有:蘇聯的T-64、T-72、T-80係列、“黑鷹”,美國的M1A1、M1A2,德國的“豹”2係列,英國的“挑戰者”係列,法國的“勒克萊爾”係列等。

可以看出,坦克的發展史是這樣的。

喜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