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石油價格暴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和平年代,中東石油組織擴產引起,
1986年頭四個月,歐佩克石油的平均日產量約為一千七百八十萬桶,比1985年的平均日產量隻高出9%左右,實際上大致相當於1983年整個歐佩克的生產配額。
總的說來,歐佩克石油增產使整個自由世界的石油供應量隻增加3%稍多一些。
然而,加上要奪回市場份額的表態,它促使油價暴跌,跌到幾個月前真正想象不到的低水平。
這很自然,為了增加市場的占有率,自然要降低油價。
而褐司機石油公司受到低油價的影響,已經出現虧損,而股票價格就一直在下跌。與其他石油公司不同,其公司擅長深海油氣勘探開發作業,其成本,自然要比中東開采石油要低很多,與此時虧損的bp一樣,bp也是深海油氣勘探開發作業。
幾美元一桶的原油,自然讓他們虧損嚴重。
早在幾年前,艾莉莎就已經加入了加國,她和她的兒子現在已經是加國國籍,開始買入褐司機石油公司。
她個人持有褐司機石油公司30.1%股份,而由其控股的艾莉莎國際,其控股母公司,注冊地在加國,持有35%艾莉莎國際,被加國認定為加國企業,宣布供股集資,收購加國的褐司機石油公司。
艾莉莎國際,此時市值是不到十億,卻敢豪擲二十八億港元,收購一家石油公司,簡直是聞所未聞。
此次融資,艾莉莎國際供股集資,十股供五股,融資四億港元,同時,以收購的褐司機石油公司的股份進行質押,貸款二十五億港元。
完成對褐司機石油公司進行控股,獲得52%的股份;加上其自身持有的30.1%股份,完成對褐司機石油公司的收購。
在1986年下半年,一場悄無聲息的收購就此完成,比李大佬收購褐司機提前了一年。
原時空中,李大佬被加國的官方找到,請他買下褐司機石油公司,以32億港元的價格,買入52%股份。
成為控股方之後,李大佬又以私人身份,連續買入褐司機石油公司的股份,最終他個人持股36%。
在鄭昆的安排下,艾莉莎趁石油價格暴跌,開始慢慢買入褐司機石油公司的股份,持股達到了30.1%成為褐司機第二大股東。
然後通過關係,聯係加國相關部門,在對方虧損的情況下,宣布收購52%股份,完成對褐司機的控股。
香江這個地方,可能資訊太發達了,石油的價格,跌到了個位數,讓他們認為收購石油公司,簡直是虧錢的買賣。
艾莉莎國際的控股公司艾莉莎集團,將總部遷移到了加國的卡爾加裡,這裡也是褐司機的總部,也標誌著艾莉莎集團對褐司機完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