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以為,應該將所有的技藝都公開?這都是先輩的心血。況且,有些技藝,涉及到殺人利器,恐怕會引起禍事。”墨修當初學習這些的時候,便立下誓言,除非正式收入門下的弟子,否則絕不會傳授技藝。
“殺戮,終究在於人心,而不在於兵刃。況且,本王以為,墨家該以改善民生為上,而非沉迷於殺戮之物。”李琩覺得,農耕文明時代,生產力受到極大的限製。
一旦踏入工業生產時代,生產力就能大步發展,工業時代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大型的器械來提高效率。墨家掌握著最高的器械製造技術,但他們一直致力於武器的研究,其實是走上了歪路,若是將精力用在改善農具或者其他生產器械上,恐怕早就成為各個王朝的座上賓。
況且,威力大的殺器會帶來禍事,那也不一定,後世能夠保持基本和平,威力絕倫的大殺器功不可沒,動手之前,大家都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住後果。
“改善民生?”墨修有些迷茫,他一輩子沉迷於武器鍛造,一直想著能夠有朝一日研發出足夠鋒利的兵刃,助力大唐征伐四方。改善民生,那是地方父母官的事情,跟他有什麼關係?
“大監以為,如何判斷一個國家強盛與否。”李琩覺得,自己有必要幫這個將作大監改變一下思路,若是真的有所改變,指不定以後老百姓能過得輕鬆些。
“四方安定,海晏河清,百姓豐衣足食,蠻夷四方來朝。”這是墨修能夠想到的盛世氣象,太宗皇帝在的時候,已經接近這樣的世道了。
“本王看來,最重要的,便是百姓豐衣足食。隻有百姓富裕了,國家才能有錢糧養活精銳甲士,來鎮守四方,也能大規模發動民夫清理河道,改善水利。”這些要素之間,算是彼此牽扯,互相影響。至於蠻夷四方來朝,這道理跟富在深山有遠親是一個道理,沒有利,朝個毛線。
“如何改善?”墨修覺得李琩所言有理,若是能夠改善民生,墨家的地位將大幅提高,這與他的追求殊途同歸。
“從翻地、播種,到除草、灌溉,抑或是收獲、儲藏,這些糧食生產的全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工具。大監需要深入其中,了解這些工具的一切,然後進行改善,無論是能夠省時還是省力,都算是功德無量。”工具是用來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改良,意味著單人能夠耕種更多的土地,獲取更多的產出,這樣就能節省出勞力,來進入其他生活用品的製造。
雖然墨家已經沒落了,在儒家的眼中,也就是個高級工匠,或許有一些野心。但是墨家子弟的眼中,自己依舊屬於士大夫階層,是不屑於跟農民摻和在一起的。
在諸子百家的年代,墨家從未想過涉足農事,那時有專門的農學門派,現在已經消失不見了。
“王爺覺得下官能行?”墨修有些疑惑,術業有專攻,農事上,他完全就是個門外漢。
“其實,這種地的農具,跟殺人的兵器,沒有太大的區彆。無非是用著順手,方便發力,還不容易出故障。就好比鋤頭,它需要的是如何輕易地插入泥土之中,兵器是為了更輕易地插入鎧甲之中,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彆。”李琩循循善誘,他覺得墨家這幫人,若是能夠做出一些動靜來,也是好事。
如今的大唐,儒家雖然鼎盛,卻還沒到後來那般瘋狂,整日埋頭典籍之中,琢磨所謂的微言大義,給世間的一切都套上枷鎖。
在李琩看來,儒家的學說本沒有錯,但它所倡導的東西,在建立規則的同時,也鑄造了牢籠,約束了人性,從而限製了社會的發展。
而墨家,是所有學派之中,離科學最近的,科學,是打破成規的最好辦法。
墨修覺得,李琩說得很有道理,他這樣一輩子,將武器研究了個遍,卻依舊難以有什麼大的進展,還不如換一條路來走。兵器這條路難走,是因為曆朝曆代,有太多的人投入其中,各種奇思妙想都試驗了個遍。
而農具則不一樣,還依舊是那些樣式,好用與否,完全看鐵匠的鍛造水平。
“王爺大才,他日若下官有成,全拜王爺所賜!”墨修是真的心動了,他覺得此道可行。
“不僅僅是農具,還有織布機也該好好研究改良一下,豐衣足食,總要雙管齊下的好。”李琩此言,是有私心的,他準備大麵積推廣棉花種植,若是有先進的織布機為助力,必將一飛衝天。
眼下的織布機,都是用來織麻布的,想必換成棉布,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王爺所言甚是!”墨修點頭應是,墨家雖然式微,他這一係也有數十人,完全可以同時研究起來。
“大監,你知道工具發展到極限,是什麼樣子嗎?”李琩決定畫一個大餅,讓他們好朝著目標努力邁進。
墨修搖搖頭,他能想到的,無非就是更加鋒利的鋤頭,翻地快一些而已。
“一座馬車大小的車子,下麵裝上滾刀,高速旋轉的滾刀,將車子經過的地方全部翻一遍,一畝地,也不過一刻鐘罷了。”李琩說的,就是後世經常可以看見的翻地拖拉機,應該是最簡單的一種機械,對於加工精度的要求並不高。
“動力何來?”墨修一臉不可置信,這不是扯淡呢,牛翻一畝地,需要兩個時辰,你這相當於八頭牛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