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荀諶這個長子也並不虧,因為他早就收到了荀爽的另一份禮物。
那就是呂布殺死董卓,占領三輔之後,華雄和三千西涼鐵騎被迫逃亡河東,就成為了袁紹的部下。
在任城的劉備,接到王允以漢帝的名義發出來書信之後,立即召集顧南行等人前往任城進行緊急會議探討應當如何應對如今這朝廷提出來的要求。
由於賈詡和審配無法分身,這次會議實際上就變成了劉備和顧南行兩個人為主的討論。
討論的內容也並不是要不要接受朝廷調停,因為在了解到王允如今代表的朝廷所發出的信息之後,以及從甄氏傳來的消息袁氏願意接受談判這兩件事之後。
劉備和顧南行就都意識到,要繼續維護劉備軍輔佐漢室的正統地位,那麼就必須要接受這次議和的談判。
甚至在軍事上也是一樣的,按照目前的局勢,雙方對峙到秋收時節是必然的。議和不議和,怕是沒有任何的區彆,那就不如先去談一談。
隻不過,誰去這件事,倒是引起了兩人的爭議。
按照顧南行說,他們兩人一個是青州牧一個是兗州牧,但是誰是劉備軍的領袖那是毫無疑問的。去曹操地盤洛陽談判,也是要經過袁氏控製的區域,這之中會發生什麼完全是不可預料的。
一旦袁氏要做什麼,劉備出事的話,那整個劉備軍也就隻能土崩瓦解了,天下再也沒有人能夠對抗袁氏了。所以,應該讓他去,既表示了重視,又不怕他人襲擊。
但是,對此劉備也提出了反駁意見,那就是他不管政務,離開領地前去洛陽,以後甚至包括拜見漢帝,不會影響領地的發展。
而且,如果不是他本人去,那如何向天下證明他劉備的忠心赤膽?而這份天下人都信任的忠心赤膽,不就是他劉備軍號召群豪統領群雄的最強大武器麼?
否則,豪傑們為什麼願意投效?何以青州要養那麼多王國,還能夠與掌握天下膏腴之地的袁氏抗衡?
還不是因為這些遊俠豪客的支持?在治理上他們組成了桃園和集市工作人員的骨乾,在軍中他們是精兵和軍官的首要選擇。劉備不可能不為他們做出表率。
而且,劉備還有一套完整的計劃。他可以和關羽的水軍一同沿河而上,等到曹操的領地再下船入城,避開敵人。
如果對方從河上攔截,他們撤退是順流而下,很難被截住。更何況,眼看就是夏汛,袁氏想要攔河也是自討苦吃。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顧南行自認為才華一般,可感覺劉備如今這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頗有些曹操的架勢。
當然,隻是說在處事上,確實是非常成熟,想得完善多了。
對此,顧南行隻能同意,順便寫信問問審配和賈詡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