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一聽這計策馬上是喜上眉梢,讓眾人是商議如何才能安排好這個計劃。
雖然公孫瓚聽調不聽宣,張燕乾脆一直在和自己打仗,但是如果他們真的能被調動起來與劉備軍對抗,那確實是極佳的助力,反正死了也不心疼。
於是,郭圖和逢紀分彆被選為使者,分彆去拜訪公孫瓚和張燕。
郭圖要說服公孫瓚去進攻渤海田楷,以此袁紹願意把中山和代郡官吏任命的資格交給他一部分。
而逢紀則是要說服張燕,這條件簡單多了,那就是常山相的位置給他,和袁紹軍講和。
這樣,等於是通過自己沒完全控製的四地,換來了兩條餓狼看家,也算是劃算。
至於為什麼袁紹不擔心他們反過來造反呢?
當然是因為自黃巾之亂起,巨鹿郡屢屢遭到黃巾襲擊,從巨鹿到清河一線,黃巾起義一帶的城池全部加固過,屢次翻修。這些城池和太行山組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線,把冀州核心區的魏郡等地保護了起來。
要啃掉這條防線,那所花費的時間必然是以年計,根本不劃算。而且這些地方豪族也都已經歸順袁氏,很難下手,不管是誰,都不會去硬啃這塊骨頭。更不要說一切以利益為先的張燕和公孫瓚了。
隻要劉備來,袁紹相信,早就暗通款曲的兩人絕對能兵合一處,對抗劉氏的軍隊。他們抵擋個幾年,他袁紹就足以恢複元氣,再次作為袁氏家族繼承者,而不是和如今正掃平揚州袁術比相形見絀的敗軍之將,出現在繼承袁氏家族的名單上!
就在袁氏和劉氏這一年在兗州和冀州連番大戰血流成河的時候,有一個人倒是悄無聲息的又擴張了一塊地盤。
看似人畜無害的中間派,不聲不響悶聲發大財的潁川太守曹操,趁著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袁劉之間的大軍爭霸上的時候。
他聽取荀彧等謀臣的計策,采納程煜的建議,占據了洛陽舊地,吸納兗州流民是屯田複耕,突出一個恢複生產。
而曹操作為沒有參與討伐董卓,也沒有反對袁氏的中間勢力,在這片四麵受敵的雞肋之地屯田,也就被默認允許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曹操對袁氏用了潁川諸世家的麵子,對董卓則是許諾大軍出關的時候,他會提供錢糧迎接漢軍。
若是洛陽不恢複生產,這關中出兵,到洛陽一帶那豈不是就要斷糧?
就這樣,曹操才算是穩住了袁氏和董卓。
但是,有了人口作為天下之中的洛陽城也恢複了一些元氣,被焚毀的城市也逐漸有一些商人歸來。
荀彧毫不猶豫地把從顧南行的榷場裡學來的那一套用在了洛陽城中,既保證交易公平,也要從中征稅。
有了錢糧,曹操也借著洛陽的地位在整個中原招募豪俠和謀士,漸漸也有了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