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指引另一路兵馬的是關羽在軍中發掘了一員猛將,其名為公孫慈,是他在遼東的時候前來投奔的一名偏將。
公孫慈武功精湛,善用長戟,尤其是有一手天下罕有的射術,與黃忠比試竟然也不落下風。關羽在幽州就曾經想讓他獨領一軍,但是他以自己出身低微堅辭不受,甚至表示若是如此他寧可回鄉侍奉老母。
所以關羽也隻能任由他在軍中做一員偏將。毫無疑問,從劉備到賈詡,都認為這個他的武功智計可以做領軍之將,隻不過對方不願意,那自然就不勉強。
不成想,回到東萊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公孫慈倒是有了很大的變化,表示願意幫助關羽討伐黃巾軍。這自然讓關羽喜出望外,毫不猶豫地把一半人馬交給公孫慈率領,才有了關羽一軍掃平兩郡黃巾殘黨的不世之功。
到三月初十,關羽和公孫慈兩人兵合不其縣,加上原有的郡兵一千人,合計兵力六千人,對駐紮嶗山的叛軍宣稱是一萬人馬要對方投降。
然而此時,嶗山管承加上投奔他的各路黃巾賊軍已經有五萬之眾,加上他又有海島可以作為後方的根據地,所以是絲毫不懼。
年輕氣盛的管承整頓這些投奔者之後,率領著三萬人馬在不其城東三十裡下陣,與關羽和公孫慈率領的軍隊遙遙相對。
毫無疑問,管承所率領的賊軍數量上是占據絕對優勢的。但是,他們卻有著所有賊軍同樣的問題,各個賊首的部眾互不統屬,臨時按照主將的指派分彆占據一塊戰線。
如果這些賊軍都是在訓練有素的軍官帶領下,或者擁有優秀的軍事技能,那倒也無妨。可是,這些黃巾殘黨之中經曆過五年前那場大戰的老兵,不是已經做了頭目享樂中忘了如何領兵作戰,就是加入了泰山賊這樣看著有前途得多的集體裡。
所以,他們很依賴士氣,而士氣的提升自然是要靠鬥將的。
可惜,這些會逃到管承這裡的,哪個不知道關羽和公孫慈兩個殺星呢?和他們打,根本就是自尋死路嘛。
沒有人願意前去鬥將,管承自己作為聯軍統帥自然也不可能親自上陣。那就隻能是跳過這一環節,直接讓大軍衝上去,靠著人多直接淹沒對方就行了。
隻不過,這些本就是逃難來的賊軍在麵對漢軍的時候,畏畏縮縮不敢衝鋒卻是真的。這些士兵的素質對付對付郡兵還差不多,可是麵對劉備軍這些裝備精良,又是從幽州遊俠和本就素質不錯的張舉精銳之中選拔出來的戰士,那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甚至關羽都沒有親自率領親衛施展他最擅長的衝陣斬將,隻是在陣中略微調整陣型排出了一個偃月陣。讓兩翼放置幽州遊俠精銳,關羽軍就輕鬆的撕破了對方的兩翼,五千人馬反而對三萬人的管承賊軍形成了包圍的態勢。
對此,管承給出的辦法是,拋棄眼看就要被包圍的三萬人馬,直接跑路。
所以,儘管這一戰關羽軍大勝,俘虜對方三萬人馬,但是沒能夠抓到管承這個滑不溜手的家夥。
而後,這管承又拋下一萬人在嶗山之中的營寨裡,拖住關羽的進軍腳步,自己是逃到了嶗山東北的小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