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計之後,張飛當天就下令拔營,圍攻平穀縣城,安營下寨修建拒馬,一副非要攻下城池的架勢。
麵對這樣的攻勢,平穀縣令急忙快馬急報張舉。
張舉接到消息之後不憂反喜,對著臣下說道:“這真是天助我也!”
見群臣一個個呆若木雞不知道怎麼回事,張舉不由得又想念起那個不怎麼靠譜的大將軍張純了。
可是如今那人不知所蹤,他隻能向手下解釋,既然張飛圍攻城池,那其他四城三關的兵馬錢糧都可以運出來。
如今眼看漢庭大軍已經控製水路,正在攻打安邑,一旦漢軍獲得當地渡口,即將直撲漁陽。而威脅他不能出兵救援安邑的,就是這一支烏桓鐵騎。
如果能夠用漁陽城中主力,配合從北邊撤下來的軍隊,擊敗這支騎兵隊伍,那張氏就進可攻退可守。割據一方,等待這天下變亂,問鼎天子之位。
於是,就在劉備軍主力進攻安邑,準備直接圍攻漁陽的時候。
漁陽張氏悄然將北方駐守草原方向上的關隘城鎮全部搬空,兵士撤走,糧草運光,隻留下平民是聽天由命。
短短十天之內,這些城池裡就撤出了四萬多人馬,當道下寨,準備向著漁陽郡的方向撤退。
張飛聽到這個消息,哪裡忍得住,當即率領手下血衣騎和一萬七千烏桓大軍是直取漁陽張氏的這支大軍。
於是,兩軍就在北方的原野上相遇了。
一方是張舉叛軍的六萬大軍,一方是烏桓牧民組成的一萬七千騎兵。
為什麼張舉軍突然多了一萬,那自然是因為張舉親率漁陽城中精銳出城,前來支援。
張舉叛軍的主力一線排開,中間是張舉的一萬精銳和一萬來自邊關的部隊,左翼和右翼各有兩萬人馬,看上去就像是一道漫長的人牆,把地平線都占滿了。
而張飛這邊則是按照所學,很標準的分了左中右三軍。左翼是蹋頓率領的五千烏桓騎兵,右翼是稍王手下的酋長屈力圖帶領的五千烏桓騎兵,中軍則是張飛和趙雲帶領著兩百血衣騎,以及七千烏桓騎兵。
雙方的戰陣綿延數裡,左右都是山野和樹林,完全的阻隔了兩軍機動的可能性,隻能是正麵衝突。這對於排著密集隊形的步兵來說,自然是更有優勢。
可是,張飛又不能退,因為退出這一段之後,張舉的大軍距離漁陽城的距離可就非常近了,幾乎可以說,張飛想要阻止他們回到漁陽城,就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對方隻要交替掩護,就可以以很小的損失,讓部隊安然無恙的成功撤退。
張飛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所以他才會率領大軍出現在這裡與張舉叛軍決一死戰。而張舉作為天子禦駕親征來到這裡,自然也不是想要僅僅撤退就滿足的,他要一戰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
在確定了戰線的完整,己方準備充足之後,張舉升起了自己的天子旗幟和巨大的金色禦輦,然後敲響了戰鼓。
在看到張舉的旗幟和禦輦之後,叛軍自然是士氣大振,原本膽怯的臨時征召來的士兵們,也都被鼓舞起了勇氣,向著張飛大軍的方向前進,就像是一堵牆一樣的向烏桓騎士們拍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