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拿到當地豪族給烏桓人的禮物,又得到了鮮卑禿發等部酋長和匈奴左賢王的具結文書之後,是親率劉備軍如今的六百騎兵全軍出動,作為依仗和威嚇。
與人打交道的辦法,從來都是恩威並施,才能夠讓對方接受自己那個“無法拒絕”的條件。久與烏桓人打交道的劉備自然也很清楚這一點。
就在劉備精銳到了富平縣的時候,烏桓人的信使就到了。
中軍帳前,這個穿著烏桓服飾的年輕人看起來也是相當勇猛,臉上身上的傷疤表明他也是能征慣戰之人。
“在下蹋頓,乃我家大人從子。劉莊主許久不見,先祝賀您高升啊!”
“原來是蹋頓大人,快請上座。許久不見,想不到萬裡之外還可以見到故人那!”
對於烏桓劉備很熟悉,這蹋頓他當然是認識的。蹋頓是烏桓三部首領丘居力的從子,也就是常說的義子。在烏桓人中算得上有勇有謀,當初桃園在邊境做生意,也與他有不少接觸。
“那我就謝過劉莊主了!”
隨著蹋頓落座,雙方的氣氛很快融洽起來。畢竟,雙方都不想打仗,這是顧南行從對方言語裡麵讀出來的非常清晰的信息。
你聽聽蹋頓跟劉備閒聊說了點什麼就知道了,若是換了其他漢朝大員怕是都能劍斬這位信使,說得太過於大不敬了。但是反過來,能夠讓一個烏桓人的信使,在這麼一個談判的場合說出真心話,也的確是一項超凡絕倫的能力。
當然,蹋頓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那大漢征發他們三千烏桓騎兵,許諾軍餉糧草,以及在戰鬥後劫掠戰利品的權力,這是大漢慣例。按理說,這以夷製夷這套大漢玩的是非常明白的。
但是吧,這漢軍負責管理烏桓騎兵的人卻不這麼想。這位白馬將軍公孫瓚一邊是克扣烏桓人的軍資糧餉,一邊拚命拉人到他組建的騎兵部隊裡去。
按照蹋頓的說法,那支隊伍簡直就是和丘居力部有仇有怨的人的大集合。草原上的事情本來就是刀槍決定,要不是對方有一層漢軍的身份,怕是雙方馬上就得乾起來。
這還不算,烏桓騎兵替漢軍與叛軍騎兵多次交戰,且不說漢軍提供了多少助力。但是仗打完了,城池攻陷了,烏桓人可都是等著結賬呢。
可張溫將軍一拖再拖,這就讓丘居力徹底怒了。
對此,顧南行是很清楚的,如今朝廷缺錢,剛剛收服的地區又要保境安民。哪來的錢給他們發足夠的錢糧?
單說董卓的西涼軍,錢糧沒給足,還在邊緣的戰場上打秋風呢。否則,張溫將軍他又怎麼會想著征調烏桓騎兵?
拿不到錢,還要受氣,這幫烏桓人一合計自然是跑路走人。還是蹋頓考慮到不要得罪漢廷,才選擇從漢羌交界地區一路返回烏桓。
所以,當劉備提出自己建議的時候,蹋頓拍胸脯保證,這條件肯定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