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沉默了一小會兒,顧南行念了一句:“取之儘錙銖,用之如泥沙。”
“然也!”關羽聽到這話眼前一亮,似乎是遇到了知音一般。
“唉,苛賦雜役,民不聊生。非匡扶社稷,不能改之!”劉備倒是一直樂觀。
“他日我若有所成就,必嚴明法度,整肅風氣,還大漢朗朗乾坤。”
“大哥說的對,俺都聽大哥的。”
張飛說完,顧南行和關羽自然也是隨聲附和。這倒是激起了劉備的興致,讓他講起了自己所想象中的國家該是什麼樣子。這麼一聽,顧南行才真正意識到,這位以仁德和將軍身份馳名未來的劉玄德在盧植那裡也不是沒讀書,他學得其實相當多。
劉備借著講春秋,尤其是《公羊傳》,詳細的闡發了自己的想法。其核心就是明法度,要以規矩來約束天下萬民,上至皇親國戚世家豪門,下至販夫走卒遊俠流民,都要遵守法度。
看上去和法家有點像,但是實際上卻與法家完全不同,強調的是儒家的中庸精神。嚴格執行法律,並不意味著要製定苛嚴的法律,而是取其中道,讓這些法令更好的達到百姓安居樂業的目標而已。
劉備一邊講的是天花亂墜,另一邊也一直看著顧南行。畢竟從某種意義上,他們倆都是大儒馬融的徒孫一輩,可以正經交流學問的。
隻不過,這對於顧南行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畢竟他在李衍那裡並沒有學幾年,也缺乏足夠的積累。以往他隻是簡單的說想要輔佐劉備,等到劉備一統天下,他就負責當個富貴閒人就好。
畢竟,在這個時代裡,一個強大的王朝建立起來,那之後的混亂時代也就不會發生。他一介普通人,又何必去想那麼遠呢?
千載曆史悠悠,他顧南行又不是聖人,怎麼能管得了那麼遠?但是劉備既然提起,他就不得不回答一下。這也讓他以一種古代人不太會有的思維方式,自下而上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畢竟,大多數古人的思維方式,都是從上到下。不管是從三代談起,還是古代明君賢相,總是有一個解決方法,或者說正確的做法為核心,然後想怎麼樣在現實中應用這個辦法。就像是施行“仁政”,先有目標才有具體的做法。
顧南行就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先引用孟子的話:“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然後,討論這些生民麵對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讓他們感受到“仁德”。
這就把問題帶入到了顧南行熟悉的層麵,一個他通過自己的眼睛和自己曆史知識足以了解到範疇內了。
東漢末年,這天下之內生民之所以生活的如此艱辛,實際上也確實是有三座大山。
第一個就是世家,這是在顧南行讀過的三國小說裡反複提到的。世家大族的土地阡陌相連,而普通百姓是無立錐之地。這些沒有足夠土地的農民豐年還可以靠給世家大族做工過活,可一旦年景不好要麼賣身,要麼做匪徒是彆無他法。
第二個就是盤剝,漢代田稅三十稅一,但是丁口稅和各種徭役很多。官員們可不管什麼爾俸爾祿,皆民脂民膏。他們花了大價錢買了官,自然就要收回成本。世家大族不僅隱匿丁口,更是勢力龐大,那這些稅負隻能落在平民頭上。那更加加速了平民破產,必然帶來流民問題。
第三個則是戰亂,且不說如今盜匪聚嘯山林,兵災戰禍爆發的時候。就是當年匈奴連年入侵,也讓許多平民是家破人亡。而一如前述,平民沒有塢堡,戰火一來,要麼投靠世家大族,要麼自己也成為兵匪或者流民。
就這樣動亂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各地動亂規模越來越大,但是朝廷卻越來越沒錢應對這些動亂。最終隻能是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