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條例要杖責?是陸舍人你製定的麼?”林哲好奇的問陸飛揚。
陸飛揚一時語塞,他答不上來是哪條例,但他決不能慫了。
“林大人,你彆管哪條例,總之你就是不對,冒犯了中書大人就該懲罰你。”
陸飛揚明顯有些不講理了,林哲決不能慣著他。
“陸舍人,你能不能正常一點,你有事沒事就拍馬屁,你不累嗎?再說朝堂上這麼多人,你好意思拍?”
林哲總揪著陸飛揚拍馬屁之事不放,陸飛揚對此很是窩火,可他又無法製止林哲不說這些。
中書侍郎郭亦鎮這個時候出麵了。
“林大人,你所說的拍馬屁在本侍郎看來不過是下官維護上官的威嚴罷了,且這是在朝堂之上,哪來的拍馬屁?要有也是你單方麵的看法,正如百人百字一樣,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這很正常,希望你不要糾結於此。”
郭亦鎮話說的很委婉,實則卻是在幫陸飛揚解了圍,林哲自然也不好再拿拍馬屁說事了。
陸飛揚一時有些得意,他欲再出言攻擊林哲,郭亦鎮朝他努了努嘴,彆在節外生枝了,陸飛揚立馬止口了。
郭亦鎮與陸飛揚之間的小配合,林哲是看在眼裡的,林哲必須對郭亦鎮所說有所回應才行,不然就會顯得林哲理虧。
“郭大人,不是林某糾結,實在是某些人太齷齪了,朝堂之上也不顧自身的麵子,那林某何須給他麵子。”
林哲這回很靈活,他用某些人做了替代,但傻子也知道他說的是誰。
陸飛揚的暴脾氣又上來了,他似乎又想找林哲理論,郭亦鎮趕緊用眼色製住他,不要再出聲了。
陸飛揚不好違抗中書侍郎郭亦鎮的指令,隻能悻悻作罷,
郭亦鎮看陸飛揚很聽話,便開始著手如何對付林哲。
他首先從董侍郎這開始下手,他問林哲:“林大人,關於董侍郎涉及承王案,你可有實質證據?你先前講的密信,一我們沒看到,二沒鑒定,你憑什麼認定董侍郎涉案?”
郭亦鎮又玩老套路,他要林哲拿實質證據出來,拿不出來那董侍郎就沒有問題,看董侍郎平時的表現,遞升為吏部尚書很是合情合理。
郭亦鎮這邏輯從表麵上看,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林哲還是要駁的。
“郭大人,從查案的角度上看,涉案並不代表掌握有實質證據,至於密信因為缺乏鑒定的公正人士,暫時沒有鑒彆而已,這些先不講,林某就講南平王跟董侍郎,大家認為誰更合適做吏部尚書?林某認為南平王無論資曆與經驗都完勝董侍郎,且董侍郎涉及承王案,目前雖沒實質證據,但此時去升吏部尚書是極為不合適的,所以綜上得出南平王才是吏部尚書的最佳人選。”
眾臣聽到這心不免涼了半截,南平王趙鬆則是歡呼雀躍,仿佛吏部尚書己是他囊中之物了。
郭亦鎮卻不這麼看,他頗胸有成竹。
“林大人,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董侍郎有瑕疵,南平王就沒有了嗎?南平王先前可是工部的主官,因貪汙受賄等問題才被免的,如此重罪換旁人早斬立決了,怎麼可能還重用?”
郭亦鎮舊帳一翻,南平王做吏部尚書的概率便直線下降,南平山做不了,董侍郎也彆想做,既然兩個人都有問題,那就隻有暫時擱置了。
不過吏部無尚書,吏部還是董侍郎的一畝三分地,吏部的大小事還都得是董侍郎做主,必須把董平安的侍郎官職搞黃了。
“郭大人,南平王先前犯的錯己接受處罰了,而董侍郎還沒有,所以董侍郎必須停職接受調查,否則相對南平王而言是不公平的。”
林哲也亮出狠話來了,董平安涉案必須停職接受調查。
一旁的董平安聽了那是又急又氣,這他媽是怎麼了,升官無望就算了,怎麼連侍郎也不能做了,就憑你一句話麼?
董平安很想衝上去揪著林哲的衣領質問他,你算什麼東西?大宋朝的事什麼時候由你做主了。
理智告訴董平安,不能這麼乾,不能逞一時之強而把事弄糟了,他並無實質性證據,他也就這麼一說,會有人回敬他。
果然,中書侍郎郭亦鎮馬上就接口了。
“林大人,南平王那是證據確鑿,董侍郎有什麼?你若拿不出實質性證據,說什麼都沒用。”
郭亦鎮似乎是鐵了心要護住董侍郎,不然董太妃那真沒法交待,官沒升到也就算了,現有的侍郎還讓人擼了,你們是豬麼?
林哲麵對郭亦鎮的狡辯還是會說的。
“郭大人,林某要是有實質性證據,董侍郎恐怕就不是停職而是革職下獄了,郭大人為官這麼多年,不會連這個都不清楚吧。”
林哲抓住郭亦鎮的漏點,又是一通攻擊。
郭亦鎮心裡煩悶的很,林哲這般咄咄逼人到底想乾嘛,董侍郎當不當吏部尚書與你有關係麼?
反正你也當不上,你費儘心思弄南平王當吏部尚書,南平王也不見得會感激你,你又何必在這拚死一搏?
郭亦鎮有心規勸林哲凡事做好點,晚上也有膽子敢出門,不然誰都得罪,以後還怎麼在官場上混,但郭亦鎮話到嘴邊,又改主意了,他想讓諫院的頭頭劉羽出麵去懟一懟林哲。
諫院在朝中本來是一個獨立衙門,直接聽命於皇帝,但近幾年隨著朝局的變化,諫院逐漸被陸知心所蠶食,成了陸知心不為人知的幫凶。
諫院的最高官員知諫院劉羽總在關鍵時刻出手幫襯陸知心,表麵看,知諫院劉羽剛正不阿出言大氣,實則早偏向陸知心他們了。
劉羽這廝有個特點,做事的風格有些特彆,有時候你明明覺得他在幫你,過後你才察覺他哪是在幫人,簡直在害人還差不多。
最善偽裝的劉羽其實早就想出麵攻擊林哲了,怎奈陸知心這邊一直未允許,他不敢擅動怕遭陸知心的訓斥。
眼下中書侍郎郭亦鎮總算發令了,劉羽不敢怠慢,他小心的組織好進攻的方略便向林哲出擊了。
“林大人,董侍郎的清廉大家有目共睹,不是你一句涉案就能抹殺的,陸中書提議董侍郎接任吏部尚書自有他的道理,且董侍郎在吏部缺乏尚書的情況下主持吏部功勞不少,不升他,你於心何忍。”
劉羽向來愛打感情牌,善於在不知不覺中就把你給賣了,他早就按捺不住想把林哲打倒,在眾高官的麵前露一手了。
林哲對劉羽不太熟悉,雖然沒跟劉羽打個交道,對這位知諫院還是有所耳聞的,林哲可得小心應付了。
“劉大人,你的看法隻是你的,林某不能信,且林某在查承王案之時發現董侍郎明顯涉案,雖暫時還無實質性證據,但按規矩這種情況下是不能升的,不僅不能升,並且侍郎的官職也要暫停接受調查,其實這也是為你們好,萬一查到最後董侍郎是真凶,你們豈不是要鬨笑話,你們畢竟也是朝廷的棟梁,鬨笑話麵子上過不去。”
林哲用笑話來回敬了劉羽,這似乎預示著劉羽也是一個笑話。
知諫院劉羽自然很生氣,他在朝堂上還未受過這樣的悶氣,他必須給林哲重擊,以挽回他麵子上的損失。
“林大人,我們有理由相信你是刻意針對董侍郎,借承王案肆意妄為,董侍郎應該是平日裡得罪了你,你借機報複董侍郎,為嚴肅朝綱,必須取消你查辦承王案的資格,換人查辦承王案。”
劉羽揚言要取消林哲查案的資格,這一招無異於釜底抽薪。
林哲先前還頭疼查這些案件,查著查著發覺查案挺好的,可以借機乾一些事情。
尤其是在承王府輕易就得了那麼多線索,一下破了二起案子,賴了一起案子,現如今劉羽說要換人查案,這可不行,這也不是劉羽能做主的。
林哲必須回懟一下劉羽。
“劉大人,什麼時候大宋朝廷由你作主了?你說換就換?林某查案是刑部侍郎曾大人提議,眾位大人一致同意,最後由官家批準的,豈是能隨隨便便換的,再一個,查案查到你們的人涉案就惱羞成怒嚷著要換人查,這合適麼?”
林哲話講的很輕了,要是換一個脾氣暴躁的早鬨開了。
劉羽這下體會到了林哲的厲害,雖有驚慌但還穩的住。
“林大人,先前讓你查案隻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一定不能換人,你查得好自然不換,你肆意胡來怎能不換,我們現在就懷疑你惡意胡來,大宋朝豈能允許你胡來?”
劉羽不是好惹的,他這個諫官縱橫朝堂幾十年了,豈能栽在這。
林哲立刻針鋒相對。
“劉大人,你又有何證據證明林某惡意針對董侍郎,你身為諫官就可以惡意坦護麼?董侍郎究竟給了你們什麼好處,你們這樣幫他。”
林哲有樣學樣,他也開始質疑起劉羽來,雖然諫官可以恣意議論且不用承當責任,但諫官也就是說說而己。
眼見劉羽又和林哲爭執起來,龐賢東不乾了,這朝會就沒乾一件正事,總是在爭吵中,想來今日也議不出一個結果了。
不如早點退了改日再來,本來皇帝很早就有退朝的意思了,結果陸知心不肯退就沒退成,皇帝也懶得理了,你們愛爭那就爭過飽,皇帝於是就在龍椅上打瞌睡了。
連皇帝都沒退成,龐賢東想退朝也不容易,好在龐賢東是乾這個的老手,他退朝不直接說退,而是一如既往的把話題叉開就行了。
“各位大人,既然分歧蠻大,不如擱置爭議改日再議,現在來討論一下軍備的問題。”
龐賢東老生常談,又把他的軍備問題拿出來說事。
至於董侍郎升尚書之事已經儘力了,有林哲這個攔路虎攔著,再加上不講理的南平王,想今日搞定董侍郎升官的問題隻怕是一場夢而己。
眾人一聽龐賢東要議軍備問題了,就知道龐賢東想退朝了。
劉羽這個馬屁猜對三重臣向來言聽計從,龐賢東這麼一講,他忙收聲不與林哲計較了,皇帝這會也醒了過來,問群臣議到哪了?
還能議到哪?在吵。
有人小聲回了皇帝,可其他大臣都沒話說的,都站半天了,小肚子也餓了,該回府享受美食去了,誰還有心思說這個?
林哲也想退朝了,反正他的小目的也達到了,那就是阻止董侍郎升官,雖沒永遠阻止,但至少現在不。
等會退朝後他們之間肯定有內訌了,董太妃那邊豈能善罷乾休,林哲想到這不免有些竊喜。
有一位官員卻對龐賢東所提軍備問題頗感興趣,他就是樞密院簽署院事史青。
“龐樞密,軍備問題其實很好解決,下官早就寫好奏折了。”
史青邊說邊從袖中摸出一本厚厚的奏折來,準備呈給皇帝。
皇帝一瞧,還真有不識趣的,大家夥都趕著退朝回府,你還拿這麼厚的奏折出來,是存心要惡心大家麼?
皇帝當著眾臣的麵也不好講什麼,隻得讓內侍官收上來,之後特意講明待退朝後再細看。
這己經夠給史青麵子了,可史青偏偏不肯,他非說他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奏折的主要內容。
這不添亂嗎?就你史青寫的那點東西值得大家浪費時間在這聽麼?龐賢東很是窩火,不得不出手乾預,最起碼得讓史青住口。
史青似乎沒聽龐樞密的,他把龐賢東說了一通,說龐樞密一點都不操心國事,大宋軍備都如此鬆懈了,還有心情趕回府用膳。
這都哪跟哪,什麼時候輪到你一個簽署院事來教訓人了?
龐賢東氣鼓鼓的,當即反訓了史青一頓,訓史青沒有大局觀念,隻知道坐井觀天。
史青被訓的一愣一愣的,半響答不上話來。
皇帝趁這空檔趕緊讓內侍官宣布退朝,再不宣布隻怕又有愣頭青出來摸魚。
眾大臣一聽退朝都很高興,他們早就求之不得了,隻有陸知心頗為失落,沒有辦好董侍郎升官事宜,董太妃那不好交待了。
陸知心的心情不好,林哲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