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生雖然有些不甘心,但也無可奈何。隻能按照院長的指示拿起了另一份病例。
“院長,這名患者名叫馬鋒。男,24歲。是院中唯一一名人格分裂患者。
目前患者所展示出的人格有三個。
他們的性格完全不同,年齡也不一樣,其中一個人格以女性身份展示。
主人格是馬鋒。
第二人格是那名女性,名叫馬麗,28歲。據她所說,她是一名酒吧的陪酒女。
第三人格是一個小男孩,名叫馬瑞,6歲。
他們相互之間能夠交流,並且可以在三人格之間互相切換。
最初,我們的診斷結果是妄想症。
但經過多次的治療與聊天,這才發現馬鋒是一名多人格的精神病患者。
尋常的藥物治療對他不起作用。為此,我們選擇輔助治療的手段,電擊。”
電擊治療,學名叫做電休克療法。
電休克療法在不少講述精神病的經典電影當中,都被描述成是某個駭人聽聞的精神病醫生折磨手無縛雞之力的可憐病人的手段。
在這些電影當中,我們會看到一個病人無助地被捆在電椅上,嘴裡塞上一大團破布,四肢都被緊緊地捆在座椅上無法動彈,一臉驚恐地看著醫生。
在巨大的陰影下,醫生舉起兩個電熨鬥一般大的電極,不由分說按在病人的腦袋兩側。
突如其來的電擊讓病人渾身猛烈顫動,瞬間昏死過去。再配合上環境的陰暗加上醫生表現出來的病態狂躁,讓觀影者在視覺感官上產生恐懼。
實際上,電休克療法並非大眾媒體宣傳得那麼不近人情,手段毒辣。
恰恰相反,電擊療法曆史悠久,是用於治療重性精神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對於一些難治性的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和強迫症,精神科醫生都會考慮使用電擊療法。
正規醫院的精神科通常會讓病人在麻醉狀態下接受電擊,病人完全不會像電影裡那樣感到巨大的痛苦,全身痙攣甚至昏死過去。
相反,他們更多的體驗是在麻醉後醒來感到情緒變得平和,頭腦變得比較清醒。
司仁合上檔案,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第一名患者的鑒定結果是精神分裂,與他所需要的多人格或者體內藏有雙魂病患不同。
即便試藥恐怕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但馬鋒這名患者有所不同。他體內還隱藏著其他兩個人格。
而且私下裡這三人格可以正常溝通和交流,這與自己所尋找的實驗體比較吻合。
“你帶我去見見馬鋒。我想跟他談談,看看他的病因如何。”
王醫生引領司仁來到病房門口,開口介紹道。
“裡麵那個男人就是馬鋒。
他雖然是多人格患者,但出現的人格表現都比較平穩,從沒有過激的行為。所以就讓他單獨住一個房間,並且也沒有限製他的行動。”
司仁點了點頭。
“嗯,你先回去吧,我單獨跟他談一談。”
說完便推門走進了病房。
馬鋒坐在椅子上安安靜靜的看書,如果不是周圍環境和他身上的病服,真分辨不出來眼前這人是個精神病患者。
當他聽到門被推開的時候並沒有回頭,而是平和的開口說道。
“藥放在桌子上吧,我看完這段內容再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