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仁頓了頓,繼續開口說道。
“我不信奉道教,對佛教也不了解。
所以最初因果這一說法在我心中的印象非常模糊。
可隨著我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我真真切切能感受到因果的存在。
如果你隻作為一個旁觀者,不去乾涉周圍任何的事物,那因果就不會因你而展開。
可如果一旦你插手,哪怕你隻說了一個字,因果循環便開始了。”
玄丘蹙著眉,表情難得的嚴肅。
“司仁,道家不講因果,講的是負承。
這點想必張琪師妹也有所了解。
雖然名字不一樣,但大致意思沒差多少。
太上感應篇全文1200多字,講述了天人感應和道教的負承思想。
普通人看到這篇內容隻會認為是勸大眾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
但在我們修道者眼中,這篇內容就是我們的修行之路。它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隻有這樣,才能得道成仙。
災禍和幸福不是命中注定的,都可以人為進行乾預。
善惡如影隨形,由你自己來決定為善還是為惡。
道教和佛教唯一的不同,恐怕也隻有來世了。
佛教認為有轉世一說,但道教卻認為,人是由氣組成的,一個人的氣散了,就證明這個人死了,不存在了。
氣會通過天地的生命通道與其他氣體再次結合,形成一個全新的氣體,即是一個全新的生命。
也就是說,即便這新生命中有你消散的氣體存在,那他也不是你了。所以,來世靠不住,隻能妄求長生,然後得道成仙。”
張琪在一旁點了點頭。
“我爹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話。
所以道家的修行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練氣。人是由氣組成,氣息越強,代表生命力越頑強,活的時間越久。
一種就是練感應,與天地進行溝通。
兩種修行方式各有所長,練到極致都能羽化成仙。
在古時候,與天地溝通是主流修煉方式。觀星、占卜吉凶,煉丹都在其列。修行進步雖快,但對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從張三豐之後,道家便注重了自身的修養。有一副好身體,才能拿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參悟。
但因果一詞...我爹曾說過,因果並不是佛教專屬用詞。隻不過在唐朝時期佛教興起,這一詞彙便被當成了佛教的專屬。
道家愛惜羽毛,不原因為這點事搞的不愉快,以免惹來皇室的不快,引來殺身之禍。
但是我有一個問題至今不太明白。
就算我們能夠洞悉因果,那又如何呢?我們知道了它的存在,又能怎麼樣呢?
就好比我們與地府之間的關係。
地府攻擊人界,因果關係已經建立。可然後呢?無非就是他們把我們消滅,或者我們把他們消滅。
我們已經洞悉了因果,可對我們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啊。
既然這樣,那因果有什麼用?”
司仁的眼神中先是迷惑,似乎他被張琪的這番話問住了。可僅過了片刻,眼神就變得無比清澈。
“因果也是一種修行方式,或者說是一種神通。
掌握因果,就相當於掌控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