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最好的獎勵(2 / 2)

之前遇到的製造問題,特彆是數字化設計和生產中的難題,大多已解決,因此進展比預期快。

不過,601所的團隊正與蘇霍伊的工程師合作,打算對飛機進行一些調整,這方麵孫總比較清楚。”

聽到這裡,許寧才注意到人群中不太顯眼的孫琮。

“我們打算在建立零部件生產線時,改進蘇27S型飛機的生產工藝和設計。”

孫琮解釋道:

“首先是飛機的大尺寸鈦合金承力隔框,共青城目前是將兩個小部件焊接在一起,但這種方式成品率低,並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我們希望改為一次性成型技術。”

“其次,為了解決蘇27因適配N001雷達而在跨音速飛行時性能下降的問題;

我們計劃通過數字電傳飛控係統和集中式飛行計算機來精確控製最大迎角,既確保安全,又提升機動性。”

孫琮雖然討論的是殲11的技術挑戰,但大家的態度十分積極——麵對問題,他們選擇主動尋求解決方案。

幾位來自空三師的空軍飛行員對此深有感觸,因為他們所在的部隊正是最早裝備蘇27SK的單位之一,深知這些問題的存在。

這時,一個開朗的聲音插了進來:“軍工係統的朋友們,彆忘了海軍也需要新裝備啊!”

“劉老?”

作為“航母之父”,劉老對於海軍裝備發展貢獻巨大,看到老戰友和下屬們興奮地規劃未來,難免有些羨慕。

“老劉,這裡是航空工業的地盤,你可不能在這裡挖牆腳哦!”另一位前輩笑著回應。

兩位相差十歲的老友,曾經共事過,現在都處於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狀態,開個玩笑也無妨。

“格局要大一點嘛。”

劉老早已準備好應對:“既然海軍空軍是一家,那航空和船舶工業至少也是親戚關係,互相幫助也是應該的。”

王老聽後笑道:“幫助可以有,可能也隻是優先交付海軍航空兵的訂單吧,畢竟海航每年的采購量也不大……”

在航母出現之前,海軍航空兵的作用似乎不那麼突出。

儘管軍隊的預算逐漸寬鬆,每年仍需采購新艦艇,導致分配給航空兵的資金有限。

比如最近給9師25團配備的兩架新飛機,就是費儘周折才爭取到的。

許寧注意到鄭良群對身旁的海軍同僚表示同情。

有時候,善意的謊言無傷大雅,但真相往往更直接。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劉老,麵對這種情況也一時無言。

不過,今天他不是來討論飛機采購問題的,而是談到了另一個重要話題:

“關於新護衛艦的動力係統,我聽說701研究所的專家們正依賴航空工業集團的幫助。”許寧解釋道,回憶起上次在航展上與船舶重工701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林兵的交流。

那次偶然相遇中,他們探討了為新型護衛艦選擇燃氣輪機的可能性。

然而,由於後續被調去解決運8運輸機的問題,他未能繼續參與此事。

顯然,林兵返回後已與其他相關部門進行了溝通,畢竟這涉及到海軍未來主戰裝備的設計方向,不可能輕易決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