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平輕點了一下頭:“按照計劃,第一階段的14台機組將從德銀國、漂亮國、法都國和瑞士進口。
第二批則打算逐步實現國產化,學習並掌握技術。”
“但我們廠認為不能一味依賴外部。曆史證明,即便是最堅固的盟友也可能變得不可靠。
因此,幾年前我們就開始自主探索關鍵技術,最初隻是做一些預研究,為將來國產化競爭時增添一些籌碼,確保我們在談判桌上不處於劣勢。”
“隨著研究深入,我們發現除了軸承技術仍需依賴進口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嘗試自主研發。恰逢這兩年工廠效益良好,於是決定投資啟動這個項目。”
許寧聽後,心中對這家工廠的努力滿是敬意。
軸承技術對於華夏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特彆是在大型機械領域。能夠在90年代就取得如此成就,已經非常難得。
金桂平接著說:“現在整體進展順利,但軸承技術和大型鍛件加工仍然是我們的瓶頸,這需要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
許寧深知大型鍛件和精密加工的難度,但他還是想了解更多細節。
“這方麵真的很難嗎?”他巧妙地引導話題繼續。
這次,金桂平沉默了一會兒才開口:“是的,非常難,但這不僅僅是難度的問題。”
他喝了一口保溫杯裡的水,然後解釋道:“您懂航空,應該明白中等尺寸的部件最容易製造。
而當目標變成極大或極小時,複雜性就會成倍增加,比如波音747比運5飛機複雜得多。”
“我們現在要製造的輪機端蓋和轉輪輪轂都是近百噸重的大件,尤其是轉輪,它直接承受水流衝擊,要求極高的強度,並且必須用馬氏體不鏽鋼製造以適應水下工作環境。
這意味著無法通過傳統方式分步鍛造,而是需要一次性成型,這對設備和技術都有極高要求,必須由國家層麵協調資源才能完成。”
許寧點了點頭,明白了這一點。
就像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無法獨自完成瓦良格號航母一樣,這類高投入的項目需要國家的支持與資源調配。
儘管目前研究資金有限,但隻要找到合適的理由,就有可能獲得特彆批準來推動這一進程。
“到底要多大呢?”
許寧真心地問道,他正試圖了解更多細節,以便日後向丁誌恒爭取項目。
“你看那些飛機製造廠用的超大型鍛壓設備,像起落架這樣的部件不也是它們做的嗎?那樣的機器還不夠大麼?”他繼續追問。
金桂平毫不猶豫地搖了搖頭:“你說的是國內那台3萬噸模鍛壓機或者1.2萬噸自由鍛壓機,但這些都不夠。
3萬噸的機器已經是全球頂尖的15台模鍛壓機之一了,德銀國和英列國也差不多是這個水平。
但是,要生產我們設計的那種輪轂,這些機器都太小了。”
“3萬噸還不夠?”
許寧驚訝道,他記得後來華夏有一台8萬噸的模鍛壓機,但沒想到90年代就已經有了3萬噸的機器。
“確實不夠。要生產那種輪轂,至少需要5萬噸級彆的設備,為了安全考慮,6萬噸會更穩妥。”
金桂平解釋說,並提到80年代末青華大學曾設計過一台6.5萬噸的模鍛壓機,甚至已經開始了生產準備,隻是後來項目被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