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噴14雖不像渦扇6那樣頻繁變動研發目標和地點,但也經曆了數次方案重做,未能成為支撐國家天空的力量。
“呼——”他長舒一口氣,他暗自決定:組建團隊是關鍵,而且必須由我主導。
為了深入了解葉片內部流動,尤其是分離流動的規律,他意識到不僅要向外傳播自己的新發現,還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
他突然想到,通過製造大迎角下的脫體流,可以利用分離流動形成的集中渦旋增加升力,顯著提升飛機性能。
然而,當前的技術僅能實現二維定常計算,離準三維還有差距。
此時,距渦扇10項目啟動已近十年,但其進展並不樂觀。1987年立項的渦扇10與渦噴14幾乎是並行發展,考慮到這些,許寧的腳步停了下來,準備返回。
他的思緒再次回到了更為熟悉的飛行器研發領域。一個想法不期而至:除了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他還需要一個學習和吸收新知的過程。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彎曲葉片後,許寧認為隻要410廠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八三工程的進度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儘管重生之初他就明白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但還是沒想到挑戰來得如此迅速。
壓氣機內氣流的複雜流動一旦出現分離,情況就會超出常規理論的解釋範圍,解決起來非常棘手。
畢竟,重生前的許寧並非天才,很多專業知識也隻是略懂皮毛。因此,這需要團隊成員來搭建基礎框架或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持。
如果最初研發時沒有充分考慮除附壁流之外的情況,那麼在非標準工作條件下,氣流混亂或失控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針對這一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優化葉片研發,增加抗失速能力,從而推遲流動分離的發生。
傳統的壓氣機研發依賴於定常附壁流模型,但這套理論在麵對高性能需求時顯得捉襟見肘,難以實現高壓縮比和高負荷。
大約二十年前,航空器外形研發已經從定常附體流模式轉向了更為複雜的定常
脫體渦混合流模式,這一轉變對應著戰鬥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躍升。
在這一過程中,研發理念從試圖抑製流動分離轉變為合理利用它,這對於即將步入第三代戰鬥機時代的華夏空軍來說,意味著渦噴14發動機隻是一個過渡產品。
流動分離的雙刃劍性質要求研發者們不僅要克服它的負麵影響,還要學會利用其正麵作用。
麵對這樣的挑戰,許寧思考著是否可以將新的研發理念應用到壓氣機的氣動研發中。這不僅需要創新思維,還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和高效的製造工藝作為支撐。
許寧的腦海裡已經開始構思起解決方案的大致輪廓。
眼前的渦噴14改進工作,無疑是個難得的好機會。最近,我們在處理負麵層流動的問題上,剛好完成了從繁到簡的過程。
科學研究通常是從複雜走向簡單,再由簡單回歸複雜。上述情況,隻是航空發動機壓氣機研發中的一個小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