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古印度的上層發明出來的,他們提倡的因果論非常適合上層管理
大概可以解釋為你現在生活苦,地位低,那是因為你上輩子沒有修到福,因果循環可以得出結論。
你上輩子做得不行,所以你這輩子過得苦,那是應該的,從而你得忍耐順從。
你這輩子忍耐順從了,那麼你就在這輩子種下了因,投胎轉世到下輩子去,你就能得到一個好的果。
也就是投個好胎的意思。
西域那個地方,以前是地主和奴隸,佛教的思想很適合地主調料奴隸,你當奴隸是你上輩子作惡多端,這輩子你好好當,下輩子投胎你就是地主了。
你如果信了,那你自然就會忍耐順從,一點兒不帶反抗,反而高高興興的給地主乾一輩子。
佛教傳到西域,地主何樂而不為?
反正又不花什麼本錢,就能多一種馴服奴隸的法子。
到了華夏中原這邊,佛教的理論同樣適用,因為在這之前,老百姓們想法都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皇帝你不當那就老子自己來當。
所以在佛教傳到華夏之後,特彆是在佛教已經在中原遍地開花了之後,華夏的上層管理者,也就是皇帝,位置坐得比以前穩當了很多。
可以說大唐之所以能夠穩定繁榮那麼多年,經濟發展這麼迅速,和佛教在華夏遍地開花有著很大的關係。
華夏的佛教理論和古印度有著一些區彆,但大體上都差不多。
皇帝輪流坐今年到你家是吧?好,你先好好吃苦,這輩子吃完苦,下輩子就享福,這輩子你吃多大苦,下輩子你就能享多大福。
這就是為什麼道家到了後麵越來越不受歡迎,而佛家到了大唐之後越來越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朝廷認為佛家更適合朝廷管理老百姓,儒家不行,因為儒家提倡多讀書,你書一讀得多了,你心裡頭想法就多了。
道家也不行,因為道家提倡老子自己樂意愛誰誰,雖然提倡清心寡欲但也是你不服我就乾你。
所以在華夏本地,隻有法家適合在製度上管理疆域,隻有佛家適合在心理程度上管理老百姓。
但到了唐朝過後的宋朝,佛教開始由盛轉衰了,這就和一個朝廷從興盛到衰落一個道理,也和佛家的因果論也有一定的道理。
信佛的人多了,大字不識幾個,眼界沒辦法開闊,時間一長,經濟跟不上,產量上不去。
產量穩定,但人口多了,糧食不夠,自然而然又要開始乾仗了。
因為大多數僧人寺廟自己個兒不種地,沒東西吃了就出去化緣。
說得好聽叫化緣,說得不好聽就是要飯。
種糧食的產量上不去,要飯的人越來越多,最後遲早要不到飯。
那還能不乾仗麼?
所以李安一直不怎麼對佛教感興趣,按照他自己的看法,大多數信佛的都是沒什麼驢誌向又好吃懶做混吃等死的,就等著這輩子過完下輩子好投個好胎的那種人。
畢竟想成佛的少,隻想單純投個好胎的,那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