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權爭場的陰柔術:旁門左道(下)(2 / 2)

錦衣黑明 溜溜的兔子 5096 字 4個月前

當時的閣臣非常非常多,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來道宗、楊景辰、周道登、錢龍錫、李標、劉鴻訓…

有閹黨、有大儒、有北臣、有海商、有東林內部各派之人。

但大家的利益一致,均想儘快取消頭頂的威脅。

這麼多人若同時做一件事,皇帝就算是個傻子,也會感覺到威脅。

反之,若這麼多人被皇帝‘說服’,那就是‘聖君臨朝’了。

徐弘基這時候通過東林二代領袖錢龍錫,責令他們彆嚷嚷,先幫助皇帝清算閹黨,取得信任再說。

畢自嚴,二十歲中進士,一直活在官場的誇讚中,稱他年少有大才,善於綜理複雜的經濟事務。

這就是名聲,官場活的就是名聲。

畢自嚴天啟元年巡撫天津,與袁可立護衛奧援,連任五年,成為重臣。

但他友人全是東林,也偏向東林黨。不是東林的東林。

本來魏忠賢沒動他,結果他一生順風順水,在東林與閹黨血殺的關鍵時候,自持身份,插足黨爭,拒絕執行九千歲馬政和財稅改革。

結果當然是丟官了。

崇禎一上台,查看財政支出,發現中樞竟然每年有130萬兩的財政赤字。

皇帝還不知道,這是他任期最少的虧空,一心大展拳腳,尋找好官,找精通經濟的大員。

徐弘基負責督繳南方稅收,他有責任替皇帝解憂,這時候上奏,一口氣舉薦了七個人,天南地北哪裡都有,看起來很公正。

彆人誇的天花亂墜,畢自嚴反而一句話帶過。

崇禎非常‘聰明’,其他人都沒有實際功績,隻有畢自嚴做出過成績。

理學大儒、閹黨對頭、身正言明、百姓愛戴、精通實務…

一身皇帝喜愛的屬性,

召,必須召!

繼袁崇煥在兵事上吹牛皮之後,畢自嚴在財政上吹了一個更大的,入朝既上書12條解決財政的具體措施。

崇禎大喜,這位一看就能做事,力排眾議做戶部尚書。

這時候,畢自嚴的朋友們突然反對他的財稅改革,對他提出疑問,你這麼多新政,若還不如魏忠賢收商稅,不僅丟君子的臉,更丟皇帝的臉。

簡單的激將法,畢自嚴中計了,親自核查官屯地畝,按畝起科,裁減京衛冗兵冗費,打擊虛報冒領、貪汙侵吞…

半年時間,國家賦稅收入增加了……22萬兩。

皇帝大喜,讓畢自嚴執行改革。

這時候,他的朋友們再次唱‘反調’。

魏忠賢的商稅已經令天下難堪,你把皇帝推到暴君行列,與閹黨何異。

崇禎比畢自嚴還氣憤,戶部改革若全完成,稅收可是能增加520萬兩。

結果還不見影的時候,皇帝聖君上線,大手一揮,取消全國商稅。

朝堂頓時一片讚譽聲。

財政改革來了,包括增加鹽引,令商人運粟實邊,裁汰冗兵冗役,檢查軍餉虛冒,開發京東水田,清查天下隱田,興辦軍屯…

不說其他,鹽引這東西是隨便增發的嗎?這就是明朝的貨幣啊,錢不夠用了,財稅改革,竟然是直接印鈔。

崇禎才不考慮那問題,反正鹽引一出,戶部有銀子了,俸祿餉銀能發了。

商人運粟實邊,這是老朱的規矩,畢自嚴撿起淘汰的二百年的辦法,邊商又彈冠相慶了,走私猖獗。

畢自嚴是好官,他的經曆證明他是,他留下的財稅文獻也能證明。

但他是個執行層麵的好官,主導財政國策僅僅一年,瀕臨崩潰的財政被一腳踹塌了。

鹽課首先崩了,鹽戶累死也無法完成鹽引的出鹽量,八大都鹽轉運使司,官員全部請辭。

遼西率先反擊,直接關掉鹽課,還是袁崇煥親自關的。

開玩笑,袁都督是要餉銀滅虜,不是自己煮鹽滅虜,能煮早煮了,發鹽引有什麼用,你賬本一劃拉軍費開支了,前線毛都沒有。

遼西一開頭,全國跟進,增發的鹽引廢了,無法走賬了,瞬間一堆爛賬。

恰好黃台吉入關‘救’了畢自嚴和皇帝的臉麵,朝廷開始不停加派、加派、加派,到處補窟窿,畢自嚴累到吐血。

真吐了。

崇禎也強撐麵子忍著,財稅改革自然拋到腦後了。

實在是撐不下去,畢自嚴倒黴了。

禦史彈劾青浦知縣沒有完成繳稅,一經查實,崇禎不去問罪知縣,竟然因為一縣之稅,把戶部尚書下獄問罪。

與袁崇煥一樣,皇帝對畢自嚴積怨太多,破防了。

但商稅也成了崇禎朝不能提的禁忌,明明誰都知道應該收商稅,就是沒人提,不停派餉搜刮百姓,豪商越發失控。

徐弘基掌握了皇帝的性格,輕飄飄一句話,滿朝誇讚聖君,皇帝連反悔的餘地也沒有。

陸天明現在也是玩的這招,皇帝不會讓‘真·陸天明’掌兵權,‘假·陸天明’一定願意,他還會美滋滋的將計就計。

這就是徐弘基的旁門左道,直擊剛愎自負的死穴。

欲做一件事,不是讚成這件事,而是聯合反對,崇禎朝中樞的奇景,漸漸成為朝堂默契,針對性非常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