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布長同樣是趙建設的人,但他所說的都是從全鎮綜合發展的宏觀視角出發。
考慮到貸款失敗可能引發的係統性風險,波及多個領域,進而打亂鎮裡原本的發展規劃和節奏。
讓人挑不出半點貓膩在裡頭。
紀布長剛發完言,剛來一年多的紀委書記劉尚仁開了口。
會上人員的目光全都聚焦到了他身上,不知道這位年輕的紀委書記會替誰說話。
“我認為江書記此舉,也是為鎮裡的長遠發展深謀遠慮。”
“若不通過貸款獲取資金,修路從何談起?”
“我們不能總是被動地等待上級的援助,而應主動出擊,積極探尋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貸款雖然帶來了當前的壓力,但從長遠來看,修好道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劉尚仁的發言更側重於把握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並非一味的偏向江林。
話裡話外更是有理有據,著重點在於不依賴,嘗試創新。
組織委員林德國緊接著開了腔:“劉書記說的好!”
“道路若能修成,其所帶來的益處簡直不勝枚舉。”
“交通的便利將極大地促進商貿流通,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資,推動本地產業的優化升級”
“增加就業機會,從而全麵提升我鎮居民的生活水平。”
“我們不應該懼怕眼前的風險而畏縮不前,因小失大。”
“這也關乎我鎮長遠發展的關鍵抉擇,我們應當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果敢地嘗試,為鎮裡的未來開辟一片新天地。”
林德國的一番慷慨激昂地陳詞,從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長遠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