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這種情況,徐多藝不驚反喜,因為喪屍是不會這麼收集書籍的,這些資料一定是被人給藏起來了。
考慮了片刻,徐多藝便向他較為熟悉的ud樓走去,那裡是工程學院的所在,他記得生物製藥係就在其中。
在這裡,徐多藝果然找到了線索。
在災難爆發之初,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製藥實驗室便開始針對這種變異病毒進行研究。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病毒的爆發會這麼迅猛,短短數日時間,便已傳遍了全美,兩周之內整個世界都淪陷了。
與眾多研究所一樣,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製藥實驗室的研究亦是胎死腹中,所有研究人員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就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即將淪為人間煉獄的前一刻,工程學院院長命人將圖書館內所有與破解病毒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全部封入了最底層的實驗室中。
在被感染或被吃掉之前,院長為有可能出現的後來人留下了戰勝病毒的星星火種。
當徐多藝打開這間實驗室的大門,看著裡麵豐富的藏書之時,他都不得不感慨,這位院長真是個好人啊。
隻可惜,這些文獻資料並未能為破解病毒做貢獻,而是為人類的長生不老添磚加瓦。
望著堆成小山的書籍,徐多藝一時不知從何處下手,要是有個檢索目錄就好了。
然而事出突然,能夠保全這些資料已是潑天之幸,又何敢奢望其他。
掃了一眼實驗室中廢棄已久的電腦,徐多藝又搖了搖頭。
整個世界都停擺三年了,互聯網這種東西早就沒了蹤影,估計連根服務器都早已停止運行。
徐多藝便是有心想要去查找那些電子版資料,可也是無處去尋。
一般來說,網絡上的各類信息都會有三個及以上的備份,以防突如其來的數據丟失,奈何這些備份都不知道存在何處的服務器中。
以往徐多藝比較習慣於用雲端服務,但是現在雲層被打落,他又何處去找物理存儲服務器呢。
世界這麼大,服務器這麼多,這絕不比大海撈針來的簡單。
而且為了驗證服務器中存儲的內容,徐多藝每到一地,就得先去恢複那裡的電力係統,然後再恢複數據進行查找。
想到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徐多藝覺得還是在這裡看書來的更靠譜一些,書中自有黃金屋,何必去找那已經變得虛無縹緲的互聯網。
將足量的物資和武器搬到實驗室中之後,徐多藝便安心在這裡住了下來,努力學習相關知識。
由於校園相對封閉,倒是沒有喪屍前來打擾他的學業,徐多藝再度找回了幾分當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圖書館裡閉關學習之感。
說好的學好數理化呢,沒想到最重要的還是生物啊。
徐多藝不由腹誹係統道:倘若第一個學習任務能夠學生物就好了,數理化學的再好,也不能讓他獲得永生啊,除非放棄血肉之道,進行機械飛升。
抱怨歸抱怨,徐多藝的學習還是非常認真的,隻不過他幾乎可以算是零基礎,一切都需要從頭學起,難度確實不少,還好他尚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學業。
就這樣,徐多藝幾乎每天沉浸在書山之中,在知識的海洋裡徜徉。
實在學的太過枯燥了,他便出去清理一下附近的喪屍,搜刮資源,也算是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