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紹完畢後,一個模擬顱骨被放置在了操作台上。
許秋剛要上前,巴頓忙攔住了他:“許醫生,我來,我來!”
“你來?”許秋疑惑。
“對,我不是手術醫生,如果連我都能控製好開顱深度,再有說服力不過了!”
“也是。”許秋認真地點了點頭。
讓他上的話,哪怕是上一代的開顱機,都能輕輕鬆鬆應對。
但巴頓就不同了。
這老頭雖然也有醫學背景,但都隻是為了輔助研究自動開顱機打的基礎,深度並不夠,他更是沒有上過一次正經的手術台。
他都能控製好開顱深度,用好這台開顱機,那臨床醫生更沒有難度。
“準備好了!”巴頓粗糙地穿上手術衣,他的形象相比醫生,更像是個屠夫。
“啟動了。”
巴頓聚精會神,操縱著自動開顱機。
滋滋滋——
尖銳的切割聲傳來。
短短兩分鐘後,一個完美的骨窗切口就被開了出來。
規整、精確,鋒利的鑽頭正好停在了薄脆的血管之上,隻差毫厘就會貫穿。
“不可思議!”巴頓激動地離開自動開顱機,他捧著這塊顱骨,興奮得無以複加。
成功了,新一代開顱機,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
從自動開顱機誕生,無法控製切割深度的問題就一直沒法解決。
這導致開顱機的速度永遠提不上
去,風險也一直存在。
但在許秋的設計圖下,這個難題總算成為往事!
一位資深的腦外科手術醫生,想要打開一個顱骨窗口,一般也需要二十分鐘左右,複雜一點的甚至可能長達數個小時!
然而,有了自動開顱機,開顱將變得如砍瓜切菜一樣輕鬆,兩分鐘開一個腦袋,隻要ct等導航技術掃描完畢,設定好路徑與程序,就不會出錯!
儘管真正的手術台上,打開顱腦隻是一個開始,之後還有更複雜的治療過程,譬如腫瘤手術的瘤子摘除、腦出血手術的血腫消除……但能兩三分鐘開一個腦袋,會給術者爭取大量容錯率,手術風險也將降低到極點。
“許醫生,給它起個名字吧!”巴頓等人抱著模擬顱骨來到許秋麵前。
所有人的表情都莊重又期待……他們早已認可許秋,沒有許秋,他們想要走到今天這一步,可能還要耗費數十年的光陰!
巴頓也許是這個團隊的主心骨。
但,這一代的新型開顱機,絕對的核心卻隻能是許秋!
一切改良與創造,都是建立在許秋給的原始設計圖之上,包括巴頓團隊做出的創新,同樣也是因為許秋的設計圖提供了硬件基礎!
把無級變速等設計換到上一代開顱機上,也會因為硬件設計跟不上而失敗……所有成功,都是建立在許秋的圖紙上!
“名字嗎?”
許秋想了想,這次就不能再用臨海開顱機命名了,畢竟這也是猶他大學、巴頓團隊等共同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