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康研究員,現在這款光刻機,生產出來幾台了?我都要了!”
“一共兩台,我可以做主給你一台。”
“好,那我再訂購6台。”
林曉是知道的,第四代光刻機,即便是在他重生的節點,仍然有很大市場的。
並不是每種電子產品都要用到7n,14n這種高端芯片,往往低端芯片才是主流。
“哈哈,不就是6台嗎?一年內給你交貨。”
“那價格呢?”
“每台8500萬!”
“啊?這麼便宜?也彆8500萬了,我出1.5億,六台的話,湊個整數,10個億!”
林曉知道,8500萬,應該是看在他捐獻了一台光刻機的份上,就算不是成本價,也沒多少利潤。
但他在乎的並不是價格,而是有和沒有的問題。
他寧願多出點錢,研發部門隻有賺取到了利潤,才有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形成良性循環。
畢竟,光刻機這個東西,研發成本高,可銷量卻並不高。
尤其是這款光刻機,應該是隻對國內進行銷售,避免一些技術泄露出去。
可國內又有幾家企業能買得起的?
如果沒有利潤,隻靠上麵投入,這是很難持久的。
他可是指望著國內能率先突破第五代光刻機呢。
李老猶豫了一下,就答應了下來。
正如林曉所說,這次研發,已經投入了大筆資金,以及人力物力,僅靠上麵撥款,想持續的維持這麼大的投入,是不可能的。
幾個億,對林曉來說不算多,可是,對於光刻機項目來說,足夠支撐未來一年多的研發投入了,再加上國家的撥款,未來兩年,就不需要為了項目經費而犯愁了。
至於說虧待了林曉的,可以從其他方麵給於一些補償。
……
當這件事傳到半導體研發中心的時候,整個研發中心都沸騰了。
其實,有一些研發人員,比林曉更早知道這個消息的,因為研發人員們,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圈子,互相交流的時候,往往能通過其中的幾句話,就判斷出某個項目的進展情況。
不過,有些事情是需要保密的,所以,即便他們知道消息,也都沒往外傳。
要說最高興的自然是韓耿。
眾所周知,芯片的精度,一個是跟光刻機本身的精度有關,另一個就是製程工藝。
所以,有了新的光刻機,距離生產出下一代芯片,就隻剩下時間問題。
按照最保守的估算,最多一年半,就能實現180n芯片的量產,雖然還沒實現彎道超車,但卻能夠與歐美日等國家達到同一個起跑線。
隻要能站在同一起跑線,林曉既不缺錢,又不缺人才,就連他自己都想不到再次落後的理由。
尤其是人才方麵,現在這一批人才,是集中了國內在半導體領域的大半頂尖人才,加上一大堆從國外招募回來的人才。
而後續的人才,林曉早就考慮到了,早在那兩台光刻機被運回來的時候,他就分彆與國內的幾大頂尖高校合作,進行了半導體領域人才的定向培養。
兩年後,每年都將有至少150名定向培養出來的人才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