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父親情緒低落的話,趙承平也是陷入沉思。
這段時間,他也是在觀察趙家村的環境。
的確很落後。
在山頭上看,村子坐落在連綿的山坳中,四周被貧瘠的土地包圍,鮮有綠意盎然的景象。
村民們居住的多是簡陋的土坯房,屋頂覆蓋著破舊的瓦片,有的甚至漏風漏雨,排列無序,顯得雜亂無章。
由此可見,趙家村人居環境很差。
環顧四周,村道狹窄,坑窪不平,到了雨天,更是泥濘不堪。
不僅是道路,趙承平還了解到醫療條件以及教育條件也很落後,很多村民要去外地上學和看病。
由此可知,趙家村的基礎設施很落後。
再看村民們,黝黑的臉,說明他們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從事著最低級的作物生產活動。
而且,他們衣著樸素,一件衣服看上去已經穿了很多也舍不得換,可想而知,村民們的收入之低。
除了農業,雲溪村幾乎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年輕力壯的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以尋求更好的生計。
然而,由於教育水平有限,他們往往隻能從事低薪且勞動強度大的工作。
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他們依靠著微薄的農業收入艱難度日。
趙承平知道,要改變趙家村貧困的現狀,關鍵在於經濟。
而對於一個落後的貧困村而言,發展經濟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製宜,發展支柱型產業。
隻有這樣,才能帶領趙家村的村民脫貧增收。
可是,趙家村現在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呢?
趙德漢問道:“承平,你在想什麼?”
趙承平說道:“爸,我覺得,如果想改變趙家村貧困落後的現狀,應該從經濟入手,重點是發展支柱型產業,隻有讓村民們的錢包都鼓起來,才有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趙德漢歎息道:“你說的這些我又何嘗不知道,你爸我之前好歹是個處長,扶貧文件也接觸過不少,但不是每個地方的經驗都可以借鑒的。”
“每個地方都有特點,要因地製宜,才是關鍵!”
“可是趙家村,窮鄉僻壤的,什麼資源都沒有,不知道該依靠什麼,不像有的地方,發現礦產或者油井,就能一夜暴富。”
趙承平仔細想想,父親說的是,要想讓趙家村發展起來,首先要搞清楚趙家村的優勢,然而,父親當了這麼久的村委會主任都沒有摸到發展模式,可想而知,趙家村的資源實在是過於稀少。
趙德漢繼續道:“我倒是想讓大家合資辦一個村集體企業,像其他脫貧村那樣,通過發展當地特色產業,讓趙家村的名氣起來,而且,我們也嘗試過,養蜜蜂,搞紡織之類的產業,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雖然不賠,但是也賺不了多少,很多人見無利可圖,也就放棄了。”
“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種地了,因為收益實在是太低了,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即使在城裡做的最低等級的洗碗工,收入都比種地強!”
趙承平點點頭,這就是當下農村的現狀。
很多農民已經不滿足過去落後的生產方式,因為賺不到幾個錢。
雖然在農村可以活得很滋潤,但是城裡的刺激無處不在。
老一輩可以不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們的子女都紛紛外出打工?,不願意留在家鄉,這也是現實。
所以,農村的勞動力都是老弱病殘,沒有人才,如何談得上發展。
所以,這也是一個難點。
而要想解決這個難點,趙家村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
對於年輕人而言,無非就是優渥的就業條件。
因為這些年來,城裡內卷十分嚴重,許多年輕人卷不動躺平?,如果村民有產業發展起來,倒是可以讓這些人回流到農村。
所以,一切的關鍵還是發展什麼?產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