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紅蓮認真的說道:
“報告領導,到了這裡跟著梁姐姐實地的在地裡一邊勞作一邊觀察,能得到很多一手的資料不說,還能學到很多的知識。我自己也覺得自己的知識在梁姐姐的指點下,更專業了。”
那兩位專家也出聲道:
“特彆的專業!我們看得出來,這些記錄,不隻是記錄啊,簡直就是可以直接做教材了。梁同誌,你是用了心,也是在這方麵有專業的知識的。”
得到了肯定,梁新月自然是開心的。接著梁新月彙報了,她要說的重點,就是怎麼推廣這種種植辦法和這個山穀以後的種植的一些計劃。
“我們現在試驗用大棚種,也算是進行了半年了,成果是相當的明顯的。以後,我們再進行推廣出去,隻是我想說一下,這個成本的問題。”
“我們之前用的棚,是葉處幾乎是聯係了全國,從南方給我們找回來的,而這個種植辦法要是一推廣,那我們要建的第一個,就是生產膜的生產線和廠家。”
“就我們現在用的這種,還不算是最好的,但是目前,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
“而且這個東西是一次性的,隻要用了,因為經住了風吹日曬,最後是真接沒用了。那我們就得有大量的生產。就我們目前這個省要是推廣的話,建一個專業的廠是可以的。”
“我們自己有,就不用擔心運輸的問題,這樣成本就能降低一些。而且大家看到了,我們隻是用的枝條做的支撐,我覺得要是做得好,我們應該有量產的一種支架。”
“支架這種東西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我這裡有一個尺寸設計圖,各位領導可以看一下,如果要推廣,自己生產才能更節約成本。”
這些數據梁新月早就做好了準備,就等這些領導們都來了,才好做出決定。
梁新月畫的圖都很簡單明白。尺寸都清楚得很。
而且她畫了好幾張,交給閔紅蓮發了下去。
給大家看了一會兒,梁新月也拿出幾根枝條一邊做一邊講解這個圖上設計的每一根支架的作用。
這麼一講,就顯示出了她的專業的水準。每一根的長度,彎的弧度這些都是有規定的。而且這些數據都是經過了她現在的實驗得出來的。
“最特彆的是這中間將來會有兩根水管,等我們能大量的成批的建成這種大棚的時候,我們在這中間留下兩根水管,連接上主水管,隨時澆水,隻要打開水龍頭。”
梁新月的講解,給大家展示出了一個美好的圖一樣的,在座的每個人都在想,要是農業真的全部發展成了這樣,那該是不缺吃了吧。
梁新月又說道:
“如果,我們以片區式的規劃建這種大棚,那就有先查看這個片區的泥土的質量,適合種植什麼糧食。”
“大家看到了我這裡麵的大棚裡,又是種菜又是種糧食的,還有幾種菜種在一個棚裡的都有,但如果我們在外麵大量的種的時候,我有個建議,就是按規劃的來種。”
“這一個隊或是說這幾個隊,適合種小麥,那就在這裡種小麥,以片區量式的生產,提高產量。”
“當然,最主要還是要因地製宜,得種最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