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要先解決怎麼讓大明活下去的問題,而不是去解決怎麼發展的問題。
“殿下何以認為?”
方對於朱由校的判斷,方從哲表現得十分的詫異,而且還帶著幾絲恐懼。
沒錯,就是恐懼,一個薩爾滸之戰,就將方從哲給徹底打怕了。
詞臣出身的他,文章與日常政務處理或許非常熟練,但軍事預判與指揮能力,就差了許多。
“元輔不妨先回想下壬辰倭亂與播州之役的發生時間,兩者是否有關聯?”
方從哲簡單回想一番後,頓時冷汗直冒,“老臣愚昧,未曾如殿下這般思慮深遠!”
“元輔國事繁忙,未想到也是情有可原,孤也是最近看到往年大事,才聯想到兩者之間的關聯!先生認為,咱們該當如何處置?”
方從哲奏折眉頭想了好一會兒後,這才開口道“殿下,老臣認為,當首先傳信給四川與貴州官員,讓他們提前做好防備。其次,調撥知兵事的大員前往四川督辦軍務。”
“對於元輔的提議,孤也深表讚同!”
說完,朱由校拿出一份四川巡撫與總督的官員調派題本,遞給了方從哲。
方從哲打開看了兩眼,急忙諫言道“殿下,四川的督撫必須更換為更合適的人選!”
“孤也深表讚同,孤打算升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為右副都禦史巡撫四川,督四川貴州軍政。改援遼總兵陳策為四川總兵,駐地改到重慶,升秦邦屏為四川忠州參將,令其訓練一萬白杆兵,隨時聽候四川巡撫的調遣。另外,升熊廷弼為兵部左侍郎總督遼東軍政,升袁可立為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袁應泰調任甘肅巡撫。對於這些官員調動,元輔以為如何?”
國難當頭,朱由校也懶得慢慢試探了,直接列出了曆史上記錄的最合適人選。
方從哲回想了幾人的事跡,權衡一番後,同意了朱由校的任命,“回殿下,老臣認為甚妥!”
“好,那麻煩元輔儘快安排這些人的調令了!”
緊接著,朱由校繼續下達了新的調令,“兵部尚書不能空缺太長時間,直接由兵部左侍郎王在晉升任,不用廷推了。原兵部尚書黃嘉善抗旨不遵,交由三法司與錦衣衛聯合會審。此外,升孫承宗為兵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總督宣大軍政,原宣大總督崔景榮回京接任兵部左侍郎,山東參議李邦華升任兵部右侍郎,並協理京營戎政......”
方從哲聽著朱由校滔滔不絕地念著一連串的官員調動,趕忙接過劉時敏遞來的紙筆,快速地記錄了起來。
朱由校見方從哲記錄,便放緩了語速,“調刑部員外郎洪承疇為兵部職方司郎中,調河南洛陽知縣陳奇瑜為兵部職方司員外郎,調河南永城知縣孫傳庭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另外,再調遼東右參議王化貞為贛州知府,調吏部郎中楊一鵬為遼東右參議,調援遼副總兵戚金為錦州總兵。”
在兵部暫時想任命的官員說完後,朱由校朝方從哲囑咐道“元輔,關於這些官員任命,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先儘快按照這份名單去安排吧!”
朱由校都這樣說了,方從哲還能說啥,隻得站起來躬身接旨,“是,老臣遵旨!”
“至於內閣大學士,元輔升建極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另外,史繼偕不是連續上了多份辭官題本嘛,既然他不願為大明效力,那孤也就不勉強了,罷官奪職,並且廢除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