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藥人口中所說的五龍,實際上就是現代的黃山五龍潭,就在距離芙蓉池不遠處的鬆穀溪中,亦稱作青龍潭。
五龍潭是山前一泓碧綠潭水,有兩條溪奔流彙入;潭邊靠山的那邊,正上方有五塊巨石,形似巨龍,頭伸入潭,尾展溪岸,其狀如五龍吸水,此潭亦名為“五龍潭”。
我記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說過:青龍潭比起白龍潭,氣勢更為雄壯。
在現代時,我倒是知道在鬆穀庵前,有茶園,出產的鬆穀雨前茶,芬香濃鬱,享有盛名。
當年天水郡伯張尹甫*因遭讒陷被貶,攜妻自甘肅到黃山隱居,改名張鬆穀,在疊嶂峰下、桃花溪前結廬,起名為“鬆穀草堂”。
張鬆穀懂醫術,平日免費為百姓治病,行善積德。
張鬆穀夫妻二人去世後,黃山百姓自發在疊嶂峰下,建塔厚葬了他倆,並在塔前建起小巧彆致的禪院,即“鬆穀庵”。
在我生活過的現代,並沒有疊嶂峰這個景點。
據後人考證,明代的疊嶂峰,是指鬆穀庵南、九龍峰東,峰下有石乳岩。
明代的疊嶂峰南邊有五龍潭(青龍潭)、竹海,北邊就是北海景區。尐説φ呅蛧
歲月流轉,鬆穀草堂曆經滄桑,到了現代已更名為鬆穀寺。
鬆穀庵與現代的鬆穀寺隔了一條小溪,過橋可見。
正是:
紫翠林中便赤腳,白龍潭上看青天;
藥爐丹井知何處,三十六峰煙月寒。
入夜後,地上的霧氣上升,並漸覺濃重,坐在天井,猶如騰雲駕霧一般。
采藥人說:入秋後霧能傷人,該入房休息了。
我們就都入房休息了。
一夜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