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和大哥都相信我的話,他們暗地裡計劃逃脫科考。
古時候的科考製度,比我們現在的高考繁瑣、恐怖得多!
首先是本人或祖上三代不能有以下規定的情況:僧人、道士、犯諱者、丁憂者、冷籍、丐戶、娼妓、唱戲、賣藝、府衙雜役、犯過罪等等。
古時候的科考製度的選撥,分為一年一度的縣試(普通讀書人)和府試(通過後為童生);三年兩次的院試(通過後稱為生員或秀才);三年一次的鄉試(又稱秋闈,通過後是舉人,分為解元、亞元);三年一次、通過鄉試後的第二年的會試(又稱春闈,通過後是貢士);通過會試後一個月舉行殿試(此次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故考生稱為天子門生,通過的稱為進士)。
範進中舉
我在現代社會讀書時,曾讀過《儒林外史》中故事“範進中舉”。
範進就是參加鄉試中的舉人,他中舉時可是54歲嗬!他半生窮困,甚至是斷炊挨餓的境地,連續參加了二十多次的考試才中了舉人,真是不容易啊!
範進中舉時高興得當場瘋了,後人還因此有一句歇後語叫:範進中舉——喜出望外(喜瘋了)
其實《儒林外史》中有提及範進中舉的後續情況的,範進後來的官職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
範進因丁母憂,過了三年才進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禦史,數年後欽點山東學道,後來稱為學政,全名為提督學政。
學道的職責是管理全省的教育工作,是三品地方高官,地位僅次於指派巡撫,與當時的布政使和按察使同級,等級類似於現代社會的省教育廳廳長。
五十多歲的範進,借由科舉,晚年功成名就,一洗前半生的唯唯諾諾,人生從此低開高走,步步高升,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廳級乾部。所以以前普通人想翻身,是借由科舉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