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秀女入宮,宗憲封侯!(1 / 2)

俸祿沒有多。

權力反而少了。

高拱隻覺得剛是吃擰了,才在皇上麵前提出更改祖製,增加俸祿的想法。

政法。

是僅次於人事的權力。

到時候,地方衙門上,知府、政法之間少不了明爭暗鬥。

誰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就各憑本事吧。

省、府、郡三級衙門權力變革,影響不到朝廷,更影響不到中樞內閣,高拱無法封駁聖意,也沒有對抗聖意的心思,接過朱筆擬奏疏,寫得很慢,好像特彆沉重。

可以預見,此製施行後,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府、郡一把手對內閣的罵聲,尤其是對他高拱的罵聲。

奏疏再長,也總有個頭,高拱擱了筆,遞給了黃錦,黃錦連忙接過,用玉璽加蓋。

製成。

張居正終於開口,奏道:“臣啟皇上,我大明朝舊有二敵,南倭北虜,然東南完勝,團滅倭寇,一掃沿海二百年之晦,故臣為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胡宗憲請功,封靖海侯!”

據江南上報,東南海麵再無倭寇片帆,雖然胡宗憲麾下二將戚繼光、俞大猷有率軍攻入倭國的念想,但大明朝大敵還是北虜,不宜跨洋作戰。

東南戰事可以說告一段落,那麼,對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的封賞就該提上日程了。

內閣磋商了幾次,戚繼光、俞大猷的伯爵爵名暫時未定,但胡宗憲的侯爵名,先定為了靖海侯。

此侯名,不是大明朝首封,早在太祖高皇帝建國時,就封了靖海侯吳禎,又名吳國寶。

在洪武三年時,吳禎奉太祖朱元璋命為靖海將軍,練軍海上。同年冬,封靖海侯。

洪武七年,東南海上倭寇來犯,吳禎充總兵官率江陰四衛水師出海征剿,自此常往來海道總理軍務禦倭。

洪武十二年,吳禎病逝,被追封為海國公,其子吳忠襲封靖海侯。

吳忠無忠,牽扯進胡惟庸案中,被太祖高皇帝廢爵。

時人講究有始有終,禦倭之事,由靖海侯為始,也當以靖海侯為結束。

如果胡宗憲日後不出大差錯,不被除爵走完一生,死後的追封,連追封的國公公名都不用想,海國公!

既懷念了吳禎,又封賞了胡宗憲,這便是張居正內閣對二人的最高敬意。

這道奏疏,張居正內閣是提前擬好的,也都落了名,這時,被張居正從袖中取了出來,雙手捧過頭頂。

“僅有爵位賞賜嗎?”朱厚熜睜開了眼,望著張居正問道。

萬世之功,就用個爵位打發,未免太令人寒心了,何況現在朝廷有製,爵位不能世襲,難免讓人詬病。

張居正身體一僵,雖說內閣知道這封賞略微寒酸了些,但也實在不想內閣再增加新人選。

內閣的權力是恒定的,多一個閣老,每個人手裡的權力就會少一些。

像胡宗憲這樣以軍功授爵,再入閣拜相,哪怕是初入內閣,話語權,和在朝廷的影響力,都在李春芳、陳以勤之上。

和高拱這個次相掰掰手腕是沒問題的,真在某件事上發了狠,與張居正也不是不能碰一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