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近衛提出的“互相善鄰友好、共同防共和經濟合作”三原則為基礎,“與日本政府交換誠意,以期恢複和平”。
這番言論,似乎為那些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描繪了一個和平的藍圖,然而這藍圖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屈辱和妥協。
這不僅僅在國內激起了強烈的反響,也在國際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這封電報的發表,無疑坐實了他與日本秘密勾結、意圖出賣國家利益的行徑,引起了舉國上下的憤慨和唾棄。
對於整個抗日陣營而言,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它清晰地劃分了忠誠與背叛的界限,激發了更多人的抗爭之心。
看到這一幕,遠在魔都的李肆也是歎了一口氣。
他這個小蝴蝶的翅膀,還不夠硬,煽動的風暴還不夠大。
但是李肆之前冒險傳遞的情報,雖然未能阻止王副總裁的賣國行為,卻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軍統魔都站的命運。
王天封的及時應對,使得日方針對魔都站的清洗行動功虧一簣。
但是這無疑讓日方特務機關意識到,他們內部存在著尚未被揪出的“內鬼”。
這種認知加劇了日方的緊張情緒,也使得他們對內部安全機製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李肆和加藤和樹,作為直接參與了審訊軍統魔都站的特務,自然成為了重點審查對象。
加藤和樹作為特高課行動組組長,對於被審查感到震驚和不解,他堅信自己的清白,但同時對內部的複雜局勢感到憂慮。
審查的過程異常嚴格,加藤和樹的過往記錄被逐一翻查,他與田中一郎事件的關聯也被重新審視,但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他與軍統有任何瓜葛。
李肆則通過之前建立的“無辜”形象和已經被田中一郎搞過一次的經曆,成功規避了直接嫌疑。
兩人的審查雖然嚴格,但依然無功而返,使得日方的懷疑仍舊懸而未解,內部的猜疑氛圍更加濃厚。
李肆本以為一切都會照著自己的劇本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