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第一百四十九章(1 / 2)

於是,為了增加食物味道的層次感,黎錦又站起身來。

黎錦首先調配了,由醬油、醋、香油搭配而成的、經典蘸料“三合油”。

之後,因為想讓三合油的滋味更加豐富,黎錦又清洗了大蒜,開始剝皮。

因為覺得臨時搗製蒜泥、或是切蒜末都太慢了的關係,黎錦便將整個去皮蒜瓣都徒手壓破,之後逐一丟進了空碗裡備用。

說到快速便捷地剝蒜,這也是有講究的。

直接剝蒜的話,不僅效率很低,而且內側的蒜皮,還很容易粘連在蒜瓣上撕不下來,令人十分煩惱。

幸好,還有一個罕為人知的剝蒜技巧。

那就是先將大蒜按瓣掰開後一一分開,然後用食指與拇指分彆捏住蒜瓣的兩頭,用力擠壓下去。

一旦蒜瓣的兩邊被擠壓變形的話,蒜皮其實就已經與蒜瓣分離開來了。

這時,再把蒜瓣之外的皮稍微剝一下,就會輕鬆脫落了。

這樣擠壓過再剝蒜的話,雖然多了一個步驟,但其實比直接剝皮還要省事得多。

而且,在剝皮的過程中,直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兩端、用力擠壓的話,就會得到一些被擠壓到接近碎爛的去皮蒜瓣。

這種被擠壓過的去皮蒜瓣,口感雖然比不上搗製的蒜泥或切出的蒜末,但丟進三合油裡的時候,在三合油中散發的蒜香味卻依然濃鬱。

這種被擠爛的蒜瓣,在放進三合油的時候,再稍微攪拌一下就好了,混合物的味道也很不錯。

黎錦草草地吃完第一鍋之後,阿誠便把鐵鍋端走了。

他並沒有洗鍋,隻是在鍋中添加了些葵花籽油,就又開始直接煎製第二鍋了。

第二鍋“拇指包子”的做法,與第一鍋“拇指包子”的做法,雖然也很接近,但過程並不完全相同。

第一鍋是油煎之後,加了些水,用水燒開生出的水蒸氣把“拇指包子”加熱到熟。

而第二鍋,卻是在油煎一麵之後,便用鏟子鏟起來,在鍋中翻炒一番。翻炒之後,“拇指包子”那沒被油煎過的一麵便朝下了。蓋上鍋蓋又煎了一會兒,之後,阿誠才把這一鍋給端過來的。

“將軍可以試試這一鍋的味道哦。”阿誠端過來的時候,對黎錦這麼說道,“將軍覺得哪一種做法更好吃呢?”

“這個嘛……我覺得,應該都挺好吃的吧……”雖然沒有試吃過第二鍋的“拇指包子”,但黎錦相信,真相就是這個樣子的。

說話間,黎錦夾起了一個第二鍋中的“拇指包子”。她輕巧地移動筷子的角度,讓“拇指包子”在蘸料裡稍稍打了個滾,之後才送進嘴裡。

這一種做法的“拇指包子”,倒可以用“彆有一番風味”來形容。

這一次,就並不是底部煎出一層輕巧的香脆鍋巴的感覺了。

“拇指包子”皮的整體,都是有一種鍋巴的感覺。

而且,相比第一鍋,外皮的焦香感反而更加厚實飽滿。不過,畢竟皮太薄了,無論怎樣吃起來,都感覺與米飯所形成的鍋巴是不一樣的。

由於皮足夠薄的關係,“拇指包子”的全身,都顯得非常嬌嫩而清脆。吃起來的感覺,倒是有那麼一點點像在吃炸蝦的外殼。

不過,炸蝦的外殼可是要硬得多、也“艮”得多了。

而這種“拇指包子”的皮,雖然像蝦殼一樣單薄透明,卻有著類似剛出鍋的煎餅的麵香質感。

好這一口的人,吃起來的時候,一定感到欲罷不能吧?

“我覺得這個好吃哎!”由於被“拇指包子”的美味所打動,黎錦的情緒頗有些激動,她近乎斬釘截鐵地說道,“我還覺得……這個做法,如果不用包餡,直接做成煎餅的話,可能更好吃呢!”

是的,黎錦覺得自己的想法沒錯。

她覺得自己並沒有亂說什麼,自己所說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雖然,這可能也隻是黎錦的錯誤判斷而已。

因為“拇指包子”也是包子嘛,吃的時候自然要蘸調料、才符合食用習慣。

但給“拇指包子”蘸調料的結果,卻是輕微破壞了那種醇香酥脆、入口即化的質感。

黎錦吃了一些第二鍋的“拇指包子”。

然後,之前調配的蘸料也用光了,但她沒有再調配添加新的蘸料,決定就這樣吃下去了。

直接吃這種外皮完全酥脆的包子的話,黎錦覺得味道更加不錯,有種彆出心裁的印象感覺。

“阿誠怎麼不吃呢?”黎錦疑惑地問道,“你要等我吃完才吃嗎?”

“阿誠不著急。”阿誠搖搖頭,說道,“阿誠打算把剩下的皮和餡料全都包成‘拇指包子’,之後再吃。”

黎錦點點頭,想了想阿誠的想法沒什麼問題,隻是會延後吃飯時間而已,便也不打算勉強勸說阿誠了。

既然隻有一個鍋來煎“拇指包子”的話,那自己吃得快一些,比虛偽地謙讓更能幫到阿誠吧。黎錦如此認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