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七十一章(2 / 2)

黎錦依然半是詢問,半是自言自語地說道:“那怎麼才能掙錢呢?”

“阿誠覺得,還是運氣占大半吧,但這個是‘人力有窮儘,力所不能及’方麵的影響,再怎麼討論也沒有什麼意義。”麵對黎錦隨口所說的一個問題,阿誠竟然思索了很久時間,才認真地說道,“剩下的,大概是,所提供點心、菜品的美味與衛生程度;誠信經營價格合理,服務態度不錯;提供較為獨特的食物,同類競爭對手不多等等原因……總而言之,就是那種讓人還沒吃過的時候想走進去,吃過之後的時候還想再來的店吧。”

黎錦聽了阿誠的話,一方麵很是高興,另一方麵又略有些失望。

失望是因為,黎錦本來是想從阿誠那裡聽到些不一樣的見解,改善及提升自己的思維方式的。但聊了之後,卻發現他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大同小異,與沒問也沒有多少區彆,便感到有些空虛無力。

高興的原因也是這樣。兩人在之前完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居然得出了幾乎一樣的觀點,這是多麼罕見而珍貴的事情啊。

就算說是“巧合”,也實在太巧了。有生之年,能認識阿誠這樣一個,至少在某些部分,思維方式與自己如此神似的人,真是一件令人驚奇而又驚喜的事情。

黎錦之前本來想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

她開口前,仔細想了一下,如果這麼一說,難道不是在占阿誠的便宜嗎?人家認真說了半天,如果聽到的隻是一句“我也是這麼想的”,也許會感到失落與無奈,不知該如何反應吧。

雖然黎錦原本也真的是這麼想的,但她猶豫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沒這樣說出來。

“阿誠說的真是太好了。”黎錦帶著些讚歎的口氣說道,“點心鋪、食肆這一類的行業,還真不好乾啊。”

雖然黎錦年紀小的時候總愛整天待在家裡讀書,之前當將軍的日子也同樣不常出門,但她依然朦朧有著一種印象:點心鋪子或許還好,食肆開起來便是非常容易倒閉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呢?黎錦想不起來了。

“將軍過獎了。”阿誠道,“其實,十家食肆,往往倒有□□家,開不到一年便要倒閉出兌的,通常都是這樣。隻能說這是司空見慣的常事了,沒辦法的。”

“是啊……”黎錦點點頭,輕歎了一聲。

黎錦想了想,又再說道:“我們過去看看吧,看看上麵是怎麼寫的。”

黎錦不知道阿誠的視力到底有多好,但是,她在這個稍遠的距離,隻能看到最上麵所寫的“出兌”二字而已。

白紙黑字的下方寫的是什麼,以黎錦的目力便看不到了。

走近一看,原來這家店鋪倒不是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

相反上麵還寫著“旺鋪出兌”的字樣,也強調了自家過去的生意是如何興隆。

原來,準備出兌這家店鋪的店主,是一對老夫婦,在京城已經經營了多年。

但他們的兒女成年後卻南下而去,在遙遠的南方某地似乎還混得不錯。

最近,他們的兒子特意來接父母養老,父母也有心離開。但若是離開的話,就不能再經營這家店鋪,眼下隻得出兌了。

黎錦看了情況的說明,心情倒輕鬆了些,感覺還不錯,她說道:“想不到這兒子還算孝順,已經在外麵發達了,還記得要給父母養老。”

“是的……”阿誠的聲音很輕,想來是不願討論這種事吧。

“哎呀,對不起!阿誠,我不該說這些的。”黎錦忽然想起,這種關於親情的話,原本不該在流民出身的阿誠麵前提及的。

阿誠的父母也不知在哪裡,生死不知,而且或許早就過世了。

在阿誠麵前提“孝順”之類的話,豈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麼?

黎錦不由得感到很是愧疚。

阿誠道:“將軍,沒關係的。這種事情,阿誠其實也不怎麼在乎……”

阿誠所說的,多半是嘴硬的話吧。

黎錦有時會想起自己的母親和外祖父,雖然這種時候不多,但是每次想到都覺得有些難過。

她是父親健在的人,都會因為想念母親感到難過,何況父母都已經不在的阿誠呢?

那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了。

阿誠見到黎錦神色傷感,急忙安慰她道:“將軍莫要如此。阿誠能待在將軍身邊就很開心了。”

黎錦依然難免有些悲傷,道:“如果是這樣就好了。我也是……隻要阿誠待在我身邊就很開心了。”

阿誠似是仍然不知所措一般,努力對黎錦笑道:“既是這樣,阿誠回家同將軍包包子吧?”

黎錦總覺得阿誠的笑容有些牽強,多半還是為了不讓她擔心才這麼笑的吧。但她也想不出什麼辦法讓阿誠開心,隻得先不去在意這個了。

黎錦道:“我知道了,謝謝阿誠,待我再仔細看看這‘出兌’的通知吧。”

阿誠習慣性地小聲說道:“阿誠不需要聽將軍感謝的……”

但黎錦並沒有注意阿誠小聲說出的話,她依然凝神注視著那張出兌通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