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黎錦還發現了一種南洋進口的調料粉末,名字叫做“咖喱粉”。它的顏色是帶點橙色的奇異黃顏色,聞起來味道非常香濃。
相比較為傳統的常見調料,咖喱粉的價格就貴上不少了,十二文錢一斤。不過,如果隻是調料的話,因為用量少,這個價格就算節儉的人也能買得起,所以也隻是相對來說有點貴而已。
之前,黎錦在海外的翻譯圖書中看到過這種調料,不知它是什麼時候進口到大夏的。上次來雜貨店的時候,她還沒見到呢。
因為發現了咖喱粉這種新奇的調料,黎錦因此感到十分驚喜。雖然她之前都沒有吃過咖喱做的食物,也決定購買,嘗試下味道。
於是,黎錦便將孜然粉、辣椒麵、十三香這三種調料,都讓店家各包了一包,全都是五文錢的分量。
咖喱粉則是花了八文錢包了一包。根據讀書時的記憶,這種調料使用時的用量很大。但黎錦沒嘗試過味道,也不敢買太多,便保守地買了六七兩的咖喱粉,
店家不僅幫黎錦用紙分開包了各種調料,還在每個紙包的外麵多包了兩層薄紙。再用細繩仔細地給捆了起來,讓黎錦可以拎在手上。
紙包上的細繩捆得很專業。是那種隻要紙包沒破、也不主動解開的話,就永遠不會自動散開,也不會從紙包的縫隙中漏下粉末的牢固捆法。
黎錦聽店家的介紹說,咖喱與土豆是非常完美的組合,用咖喱粉烹飪的土豆似乎會比平時更香。
既然買了咖喱粉,就買些土豆回家好了。土豆反正也是非常容易搭配的食材,就算多買一些,也可以慢慢吃完。
黎錦打聽了一下,發現土豆這種東西其貌不揚,但價格卻比她想象中要高一些。
一斤的售價是兩文錢。聽起來不貴,但土豆這種東西相當沉重,考慮到這個特點,兩文錢一斤就顯得很貴了。
當然,肯定也沒貴到不能當成家常食材的程度。
若是一次能買十斤,還附贈一個竹筐,這倒是不錯。其實就是一筐二十文錢,但也拆零賣的意思吧。
於是,黎錦花了二十文錢,買了一筐土豆。
漫不經心地閒逛時,路過又看到了賣小蔥的商販,黎錦花兩文錢買了兩把小蔥。
蔥這種東西,既是調料又是蔬菜,隨時都會用到。最近天氣似乎有些多變,考慮到下雨的時候不能出門,黎錦便決定這次多買一些回家。
橫豎家裡有菜園子,吃不完的蔥栽在裡麵就可以了。
小蔥的旁邊,擺著新鮮漂亮的香菜。黎錦又花四文錢,買了兩把兩文錢一把的香菜,也準備栽到自家菜園子裡。
最後所做的,就是黎錦早有的打算,去肉鋪買肉。
不太好的豬肉,七八文錢一斤。
顏色形狀看起來都有些不像樣子,也不知是什麼部位的,黎錦看了幾眼就放棄了。
一般的豬肉,售價十文錢一斤。
這種肉,通常是“前槽肉”和“後鞧肉”。
“前槽肉”指的是豬前腿附近的肉,位置在豬的脖子之下、肚子之上,靠近豬前肘的部分。
因為豬總是扒在槽上吃東西,所以這個部位被稱為“前槽”。
這種肉的比例約為肥三瘦七,雖然不算很瘦,但肉質倒是相對而言柔軟細嫩的。
“前槽肉”適合直接切片炒菜。即使在高溫煎炒後,依然可以保持肉的柔軟質感,肉味也很濃。
“後鞧肉”則是豬後腿附近的肉,位置在豬後肘的上方,其實就是豬臀肉。
“後鞧”原意是“套車時,拴在駕轅的牲口臀後的皮帶”。或許是為了文雅起見,人們便用這個指代豬臀肉了。
這種肉是肥一瘦九的比例,算是非常瘦了。
優點是烹飪時容易保持形狀、不易破裂損壞。但缺點是口感一般,比較發柴和乾硬。
“後鞧肉”比較適合煮熟後切片做回鍋肉,也適合剁碎後做炸肉丸。
如果是十五文錢一斤的肉,就都是大家公認的好肉了。
“外脊肉”,指的是豬脊背附近的一長條肉。
“外脊肉”位於脊背的上方。由於它貫穿整個脊背,所以又稱為“通脊肉”“扁擔肉”“硬脊肉”,是一種口感柔嫩的理想瘦肉。
“外脊肉”呈現略扁的方形長條狀,粉嫩的顏色算得上非常漂亮誘人。
它的質地類似於“裡脊肉”,但要便宜一些,肉質也稍微粗一些。不過,一般人是很難在食用過程中分辨兩者區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