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素餡一文錢一個,肉餡三文錢兩個。
餡餅雖是加了油煎,但個頭比包子小一些,反而更不怎麼充饑。
黎錦便買了十個肉餡餅,花了十五文錢。
之後,黎錦便不知道該買些什麼好了。
又到處亂轉了半天,發現一家茶莊。
聽說那四十文錢一斤的茉莉花茶是新上市的,便花了二十文錢買了半斤,用紙包著。
想起自己沒帶茶具回來,便又買了一組紫砂製成的茶壺茶杯。
紫砂茶壺五十文錢一個,紫砂茶杯是十文錢一個。
黎錦討價還價後,額外要店家多送了自己一個紫砂茶杯。加上實價購買的五個茶杯,一共六個茶杯加一個茶壺。
合計一百文錢,黎錦便給了店家一錢銀子。
臨走時,店家也是用草繩捆著給包紮了起來。
不料包裝方式雖是一樣,茶莊卻不額外向黎錦收費,這可比鐵匠鋪良心多了。
最後,黎錦又去油坊裡買了一小簍芝麻香油,付了三十文錢。
黎錦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可買了,便道:“回家吧。”
阿誠自然又點點頭,跟著她走了。
黎錦回了“紫竹小院”,乾脆把那兩個絲瓜摘了一個下來。
阿誠幫忙削去了絲瓜皮,把絲瓜切成了象眼塊。
【按:象眼塊,為菱形的食材塊狀,形似大象眼睛,故得名。】
黎錦又取了四個雞蛋,加鹽和胡椒粉在碗裡攪散成蛋液。
她在熱鐵鍋裡倒了冷的葵花籽油,油熱後,蛋液繞著圈倒入鍋中。
這本是與早上大同小異的炸雞蛋,但接下來的步驟,卻與早上又有所不同。
黎錦用手撚碎了幾瓣去皮的大蒜,都扔進油鍋裡,與炸好的雞蛋一同翻炒。
碎蒜遇到熱油,自然變得香氣四溢。
黎錦又往鍋裡加了井水,蓋上鍋蓋。
一盞茶功夫,鍋裡的水也開了。
炸過的雞蛋被水一煮,湯都變成了奶白色。
黎錦將象眼塊形狀的絲瓜丟進了鍋裡,再蓋上鍋蓋。
數上兩百個數,鍋裡又加了鹽和胡椒粉,再撒些蔥花,便起鍋了。
黎錦是第一次吃到絲瓜。
雖然其貌不揚、對黎錦來說也不算常見之物,不過這東西倒還蠻好吃的。
因為是瓜類,所以很是綿軟肥厚。
但相比其他的瓜類,絲瓜卻額外多了一種軟糯的感覺。吃起來還滑溜溜的,頗為有趣。
炸過的雞蛋又被水煮過,油膩便全被煮掉了,吃起來很是清爽。
金黃蓬鬆的雞蛋,遇到水會吸水而膨脹起來。卻不會變得軟爛,而是保持著焦脆與韌性,吃起來甚至很有嚼頭。
絲瓜是鮮綠的,雞蛋是金黃的,而絲瓜雞蛋湯的顏色卻是乳白色的。
這一鍋乳白色的湯,喝起來有一股清甜又稠厚的味道。非但並不油膩,反而格外有一種清爽的鮮美滋味。
黎錦買回來的餡餅,是豬肉大蔥的餡料。
裡麵的豬肉餡,居然不是剁碎,而是細細切碎而成的肉丁。
剁碎的是肉泥,吃起來相對沒什麼嚼勁。技術好的人,雖然是可以做到讓剁碎的肉餡也有點嚼勁,但口感始終比不上切出來的碎肉。
有肥有瘦,卻不是肥瘦毫無規律地混在一起。
想必是本來就分了肥肉丁與瘦肉丁,在包餡的時候又故意按著肥三瘦七的比例放進去的吧。
肥肉不膩人,瘦肉也不乾柴,一咬下去,肥瘦肉混在一起,鮮甜鹹香,餘味滿口。
占了餡料二成分量的蔥碎,顏色翠綠,味道甜美而清爽。
比起餡料,餡餅皮更是一絕。
這餡餅的皮不但極其薄,而且是半透明的。
不用咬開,從外麵就能清楚地看到裡麵餡料的樣子。
餡餅皮隻是薄薄的一層,卻非常香脆。輕輕一咬,吞下後不需咀嚼,就仿佛自動融化在嘴裡。
餡餅本來是稍稍有些油膩的食物,儘管這家餡餅店的餡餅已經是十分清爽的口味了,也依然難免會讓人有容易吃厭的感覺。
但搭配清爽的絲瓜雞蛋湯,這豬肉大蔥餡餅吃起來卻是剛剛好。
餡餅鮮美香脆,絲瓜雞蛋湯清甜爽滑,吃起來彆提多美滋滋了。
黎錦心想,不愧是京城,就連平民百姓,若是衣食無憂的話,小日子過起來還是很滋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