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錢之後,黎錦和阿誠去了米店,很乾脆爽快地買了八十文錢一袋、重五十斤的米。現在,整個大雜院的人也能都上好一陣子大米了。
買的時候,黎錦還特意選擇了品質比較優良的那種塞北粳米。
把大米袋子拎到小推車上正要走的時候,黎錦突然心血來潮,又趕回了店裡,花了十文錢買了五斤糯米。
粳米與糯米摻在一起,蒸乾飯或是煮粥都比單用粳米口感更好。
買了米之後,黎錦覺得隻煮白粥太過單調,又去了肉店。
她選了一條品相、顏色都好的豬裡脊肉,二十二文錢買了下來。
黎錦路過賣蔬菜的攤位時,又花兩文錢買了一把芫荽。
芫荽是雅稱,俗稱就是香菜,有的人極喜歡,有的人恨之入骨。
黎錦是喜歡的那群人,她記得自己父親以及老下人應當都不討厭香菜,阿誠也是不討厭香菜的,但是為了保險,還是出鍋之後各人自己往碗裡加吧。
黎錦買了芫荽,正要走的時候,看到生薑甚是新鮮整潔,又花了兩文錢買了一塊生薑。
路過調料店,黎錦又花十文錢買了三兩胡椒粉,這東西是舶來品,大夏還不怎麼種植,是以價格很高。
但胡椒粉提鮮、增香、去異味,用處極大,也不容易黴變或是遭蟲,甚至還有些許驅蟲功效,家裡常備上一些,也是值得的。
一進了鐵匠鋪,黎錦便是徑直選了一口周長猶如人兩條手臂伸出環繞大小的新鐵鍋,索價一百文錢,討價還價後,八十六文錢買下。
又買了幾個大小不一的鐵盆,分彆是二十文、二十八文、三十文。這種鐵盆,黎錦幾乎看不出來大小之外的區彆,但感覺到做工也還不錯,尚算滿意。
買下鐵鍋與鐵盆之後,黎錦問道:“你們這裡可有金屬的餐具賣麼?”
那人道:“我家是小本經營,不賣這個,你可去南邊那家大的鐵匠鋪看看。”
黎錦有些失望,隻得出來了,又往南去尋那家大的鐵匠鋪。
富貴人家的碗筷盤碟,都是雪花白銀所製,即使遭到磕碰摔打,也輕易無損。
而且,白銀若是遇毒、或是碰到腐敗發黴的食物,就會變黑,用銀製品盛裝食物,食客會更感安全放心。
即使一時遭遇變故,流浪遷徙於異地,帶上銀製餐具搬家,也比瓷製陶製餐具方便多了。路上若是缺了盤纏,也可以直接變賣銀碗銀盤銀筷,或是直接當銀兩使用,都很方便。
由於黎氏將軍府一時落魄,銀餐具眼下都不知所蹤。
昨天黎錦見到的餐具,都是粗瓷碗、陶碗和竹筷。
竹筷舊得都有些發黑了,這她倒不在乎,她自己隨身帶著一套銀餐具,用銀筷銀匙就行了。
雖然會想到這樣困難時自己還要搞特殊化有些愧疚,但就算不這麼做,對彆人也沒什麼好處,反而隻能讓喜潔的黎錦本人分外為難。
黎錦昨天注意到,大雜院的人使用的瓷碗陶碗都有些缺損的跡象,這就是該解決的問題了。
就算她自己不用,也不應當眼看著彆人用這樣的瓷碗陶碗。一來不衛生,二來也不安全,吃飯時容易劃傷嘴唇,洗碗時也容易劃破手指。
相比銀製餐具,瓷碗竹筷一類的餐具確實不好用,還是應當用金屬材質的餐具,買了就近乎可以用一輩子。
現在她手頭雖然有了些閒錢,銀製餐具依然是買不起的遙遠夢想。而銅鋁製成的餐具,黎錦過去讀書的時候,看到記載說有毒,也不願意購買。
再走一段距離,果真見到了之前那家提到的大鐵匠鋪,黎錦有些忐忑地走了進去。
進來這家鐵匠鋪的時候,黎錦並不確切知道自己想要的那種東西,能不能在這裡買到。但總要試試看,打聽後知道確實沒有,也比不知道而沒法死了心強得多。
這家鐵匠鋪,比上一家房子寬敞得多了。
但與上一家相仿,也並不是進來就是拉風箱打鐵、熾熱喧嘩的架勢,前麵的屋子裡就擺著用於出賣的各種金屬物件,有兩個人坐在長凳上預備隨時招呼客人。
黎錦一進來,其中一個人便道:“姐姐,來買些什麼?”
他叫黎錦“姐姐”,倒不是這人年紀比黎錦幼小的關係。
隻是因為大夏有些市井之人,見到平民年輕女子,便呼之為“姐姐”,蓋有讚其青春朝氣之意。黎錦聽了雖覺得怪,聽多了倒也勉強能夠習慣。
黎錦問道:“你們這裡可有鍍銀的鐵碗鐵筷麼?”
那人道:“隻有鐵碗,沒有鐵筷。也沒有鍍銀的家什。”
黎錦問道:“我若真心想要,能定做麼?”
那人想了想道:“姐姐若是真心想要,自然是可以定做的。就怕你定做完了又不滿意,兩家都徒增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