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師開口道“問問她為什麼哭。”
學生回答道“她說她看不到黑板。所以哭了。”
易老師道“這樣啊,那王小三你往前坐一個位置吧”
孩子的世界是容易滿足的,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公平”是從哪裡來的,主要可能是他們還不能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隻不過大家都看到了那個叫易康的同學,個子很高,幾乎都是整個班最高的了,卻坐在了第一張桌子,那張離講台最近的桌子。
如果有眼尖的成年人路過窗台邊能夠發現,穿著比較好的學生全部集中到了中間兩排和前麵幾桌,而其他的孩子都分散在了四周,多數都是三個人坐一塊。
楊伴炎與李權一坐到了這最後一桌,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一坐便是6年之久。
孩子的世界總是通過比玩具、吃的、穿的,來體現各自的優勢,也通過如此的習慣,形成了不同的團體。
在那個貧窮的時候,稍微有錢人家的孩子是不會和窮人家的孩子交朋友的,因為這種朋友隻會來吃他的零食,拿他的水果或者書本,他的父母就是這麼教他的,因此,坐在側麵角落的孩子從來沒有和中間的孩子聊過天,玩過遊戲。
教室門前是幾棵石榴樹,石榴樹旁不遠處是一棵很大的楓樹,那棵楓樹得是楊伴炎與李權一加上四五個人,可能才懷抱得到的大楓樹吧,看樣子得有幾十年的樹齡了。孩子記憶力很好的,這棵樹也在楊伴炎的人生裡麵存在了很多年,從分座位的這一天開始,便開始存在。
下午就隻上了一節課,也隻是調整了一下座位,轉眼間大家便各自放學回家了,楊伴炎拿著一根棍子演練著從村裡邊那個有錢人家的電視機裡麵看到的射雕英雄傳裡麵的姿勢,打鬥著往家的方向走去,這是屬於男孩子的遊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