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的書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連環畫,一類是文學作品。連環畫以三國演義最受歡迎,然後是各式民間傳說,比如《馬蘭花》《張生煮海》《天仙配》。文學作品以名著為主。國外翻譯作品有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批判現實主義;國內的則有《萬山紅遍》《迎春花》什麼的,大多以革命題材為主。
這年頭還沒有開放式自選書架,所有的書都放在木框玻璃櫃台裡,你要買哪一本,得跟櫃員說一聲,先交錢,再取貨。買定離手,不退不換。
書不多,賣方市場,尤其是最火的幾本要靠搶的。
所有人都擠在櫃台前,亂糟糟喊“同誌,給我那本,對對對,就是那本。”
“同誌,連環畫《千裡走單騎》來沒有?”
新華書店有兩個工人在賣書,要應付這麼多顧客,實在太費神。據孫朝陽回憶,八零年的時候,縣新華書店有書記、主任,、各科室工作人員六十來個,但一線售貨員就三四個。
一線工作比較辛苦,心中難免有怨氣,大家都是吃皇糧的,服務態度好三十塊一個月,服務態度不好也是一個月三十塊。售貨員被大家叫得煩了,一翻白眼,喝道“沒有,沒有,就《三國歸晉》要不要?”
“三國歸晉不好看。”
售貨員懶得理他“下一個。”
“同誌,《三個火槍手》給我。”另外一人擠上來,指著櫃台裡的那本書,眼睛都在發亮,彷佛饑餓的人撲到麵包上。
不料,售貨員卻把另外一本小說扔他麵前。原來,大仲馬的係列小說實在太搶手,這本書是他給熟人留下來的。
那人一看,是 《羅摩衍那》也不知道寫的是啥,還是第十集,忍不住叫起來“我要買火槍手,三個火槍手。”
售貨員“就這本,你究竟要不要?不要是吧,下一個。”
“我買,買買買。”現在的書太搶手了,能買一本算一本吧,總比打空手強。
孫朝陽看得不住搖頭,《羅摩衍那》是印度長詩,可不是小說,也難看得要命。關鍵是這書實在太長,有二十多本。你強買強賣也就罷了 ,還給人第十集,無頭無尾,算怎麼回事?
正這時候,忽然有聲音傳來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沙啞的歌喉歌唱;”
“被這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
“這洶湧著我們悲憤的河流,”
……
是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有人不知道什麼時候跳上長條木凳,揮舞著拳頭,無懼人潮,大聲朗誦。
眾人被他所吸引,同時圍過來,然後發出激烈的掌聲。
這是一個年輕的時代,少年心事總是詩,這也是個詩歌的時代。滿地文青。
孫朝陽看得尷尬病都犯了,想起自己有事在身,看看時間已經不早,就出了書店,騎上自行車去了縣政府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