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友誼商店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一個很遙遠的東西,甚至知道它的都不多。真正的火起來還要再等幾年,等到對外交流多了,出國潮更火了,友誼商店和外彙券才會真正的火爆起來。
而現在的友誼商店,一年到頭主要的營業額主要從外國旅遊團、訪問團以及外國駐華使團人員身上產生的。
像每次有外國使團訪問,都會安排相應的購物環節,做接待的就是各地的友誼商店。有關部門會提前下通知單,以及備貨單,讓友誼商店提前做好接待準備,然後還要從安保、服務和服務上保證萬無一失,賓至如歸。這個時候的友誼商店對外賓的服務,才真正能讓人體會到什麼叫顧客就是上帝。
所以,知道這些細節,可以明白現在1980年的友誼商店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存在?反正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如百貨商場一樣的商店。更多的像一個外事接待單位。
而杜蘭萍為什麼能夠經常去那裡買東西消費?因為她有關係,有人帶。有人領著她進去,又有外彙券,所以也能體會一把顧客就是上帝的感覺。
現在,邵武在上海,如果想去友誼商店,憑他和龔瑩兩個人的麵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進去,哪怕他拿著外彙券兒也進不去。
現在各地的友誼商店是隻認身份不認券,要再過個三五年,才會更放開一點,那時候會隻認券不認人,隻要手裡有外彙券,你就能隨便進去購買各種裡麵的緊俏商品。
到那個時候,倒賣外彙券的黃牛黨才會更瘋狂。
龔瑩疑惑的看著她這個還不算太熟悉的姐夫。今天這一上午逛下來,現在她的心裡禁不住不停的打鼓。本來她熱情度很高,知道姐夫想買東西,自告奮勇的領著他來了。
按她的想法,在大上海有這麼多商店,轉過來一遍兒,那麼多琳琅滿目的好東西,
無論你想買什麼應該都能找到了。可是偏偏邵武轉了快一上午了,除了買兩瓶汽水,多餘的一分錢都花。
難道昨天去紅房子真的是打腫臉充胖子嗎?
龔瑩正在忍不住胡思亂想,正好又聽邵武問友誼商店,心裡不禁覺得更奇怪了,“這是要乾什麼?難道是準備找借口了?”
邵武盤算著怎麼能買到合適的東西,所以並沒有注意到小姨子變換不定的神色。他正在想怎麼能去友誼商店?想來想去,還是想到了跟外事僑務工作息息相關的廖二哥家。
全國的僑務港澳工作都是廖二哥家管的,說不定問問他,能給指一條路。
“龔瑩,郵電局在哪?”
龔瑩聽見邵武突然又要找郵電局,心裡的感覺真是越來越奇怪了。
現在她心裡越來越懷疑,甚至已經產生了一種這個姐夫有點不靠譜的感覺。
所以,慢慢的龔瑩熱情度下降不少,就連看向邵武的眼光,也越來越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