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2 / 2)

“例如井田製,土地歸國家所有,就是天下所有人共有,而非私人所有。”

“其產出收益,由天子代表天下人授權朝廷分配,用於天下萬民,此為天下為公之意也。”

“天下為公,說的是公有製,而非前人曲解的禪讓製。”

這個解釋,和之前的大儒解釋不一樣,但是群臣不能不接受。

因為他們總不能在皇帝麵前說:天下為公就是禪讓製,陛下要致力於大同,就該把皇位禪讓給賢人。

但是禪讓製的實踐,早已被王莽等人證明失敗了。如果還有人堅持這麼說,可以肯定全天下人都反對。甚至禮運這篇文章,都會被皇帝封禁。

所以,群臣捏著鼻子認同:天下為公就是指公有製。

為了加強這個說法,朱由檢又解釋道:

“天子代天執掌天下,這個天不但是指上天,還是指天下人。”

“然後‘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治理整個天下。”

“劉先生的《致君堯舜疏》,也勸朕‘舍己以用天下之賢’。”

“此為至理名言,朕受教而行!”

群臣聽聞此言,頓時齊聲稱讚,為皇帝納諫而欣喜。

更彆說皇帝現在用的是他們,所謂‘用天下之賢’,不就是任用他們嗎?

這個說法,讓他們怎麼不滿意。

所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句話,按皇帝的解釋,就成了“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天子選取賢能的人治理天下,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這樣勉強能解釋通,而且避免了禪讓製這個敏感問題。

不過,大同和小康的矛盾,仍是是禮運篇繞不過的問題。尤其是皇帝提出天下為公是公有製後,這個問題更嚴重了。

宋儒李清臣就認為,以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為大同,以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為薄俗,實在太不好了,這是要讓人們沒有家庭、沒有父子之倫啊。

朱由檢要講大同,就必須糾正這種說法,和後世破除某個謠言是一樣的。

所以他解釋道:

“‘不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