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經筵和禮運(2 / 2)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他們這些人,都不明白什麼是大道理啊!”

禮樂仁義,哪個文官都能說出個一二三,誰都知道這些治國的大道理。

但是像劉宗周這樣能寫得條理分明,而且能得到皇帝采納,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更彆說劉宗周數十年積累的名望,足以讓人相信他能踐行這些大道理,這就更難能可貴了——

至少對錢謙益來說,他就不認為自己寫這樣的文章,能得到天下人信任。

“安貧樂道,安貧樂道……”

“說著容易,做著實在太難了!”

有些頹然地說著,錢謙益知道自己成為不了劉宗周。

那種清苦的日子,他絕無法忍受。

年少成名、文壇盟主,錢謙益好交遊、好酬和,也時常利用自己的地位,幫助一些請托的人。

甚至這一次受挫折,也和這些事不無關係。皇帝甚至都警告他,以後要收斂點。最好申報財產,主動上交不法收入。

這讓他如何能比劉宗周,讓世人相信他能踐行聖賢的道理?

所以錢謙益才感到無力,因為他沒辦法和劉宗周爭這樣的地位。

“算了!”

“我還是繼續當文壇盟主吧!”

“若是沒有了這個身份,我在陛下那裡更沒地位”

沮喪過後,錢謙益打起精神,又寫起了文章。

他知道,自己現在之所以能留在京城,靠的就是文章寫得好,能影響一大批士人。

所以皇帝才會留著他,讓他寫支持政策的文章。

如果他連這件事都辦不好,很可能被皇帝放棄。

可以說,在劉宗周的競爭下,錢謙益寫文章更加認真。裡麵的語句,也不自覺地向《致君堯舜疏》靠攏,把皇帝之前的各項政策,和堯舜之道相聯係。

不止是他,和皇帝在治國方針上有過深入交流的袁可立,同樣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這讓他很是欣慰,覺得自己私下寫信催劉宗周入朝是正確的。皇帝在劉宗周這樣的賢人輔佐下,會更接近於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

尤其是他知道皇帝明日要開經筵,讓劉宗周講解《禮記》後,心中更是欣慰,為這件事情而歡喜。

因為經筵這個事,和會試的時間是有衝突的。如果明日開經筵,負責會試的臣子就無法參加,其中不但有大學士,還有禮部、翰林院許多臣子。這些都是經筵的主力,不可缺少的人。

所以之前皇帝就有意暫且定下經筵官,但是把經筵儀式延後,放在後麵舉行。

很多禮臣因為會試的事情,讚同這個做法。

惟有袁可立等寥寥幾人,擔心皇帝推遲經筵後會不重視這個儀式,堅決要求把經筵如期舉行。利用皇帝對慣例的尊重,把經筵的春講定在二月十二日起、五月初二日止、每月逢二舉行。

皇帝如今讓劉宗周明日講課,明顯是采納了這個意見,對經筵極為重視。

唯一讓他可惜的,就是作為會試副考官,他無法參與明日的經筵。不知劉宗周那時,會講出什麼道理。

內閣首輔黃立極,在得知皇帝讓劉宗周講解《禮記》後,同樣明白這些。

雖然同為知經筵官,黃立極卻明白,他這個職位完全是憑借地位得到的,和劉宗周這樣靠學問得到的知經筵官,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簡單來說,就是劉宗周是皇帝認可的帝師。他這個知經筵官,隻是主持經筵儀式而已。

這件事情,嚴格說起來,皇帝是壞了知經筵官由勳臣和內閣大學士擔任的慣例。但是這不是正經官職,隻是給皇帝講課的兼職,規矩沒那麼嚴。

再加上劉宗周名望非凡,是世人公認的大儒。所以他的知經筵官任命,得到群臣默認。

現在,皇帝在第一次舉行經筵時,就讓劉宗周講課。無疑是明確帝師身份,幫劉宗周樹立威嚴。

黃立極這個威望不高的內閣首輔,隻能做些其他事,處理講課之外的事宜。

張維賢這個勳臣,更是隻能動動腳,明日在經筵上充門麵。

就這樣,二月十二日,朱由檢登極後第一次經筵儀式,按慣例如期到來。

作為朝廷的重大儀式,經筵舉辦得極為莊重。皇帝、內閣大學士、九卿、翰林、太學、科道、錦衣衛等儘皆參加,朝堂上的重臣,幾乎都在這裡。

因為在舉辦會試,很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