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其他邊鎮的人,都是摩拳擦掌,誓要奪取第一。
遼東推薦來的將士,更是不甘示弱,想要再奪第一。
最後一項比試,按時下流行的方式,應該是舞刀。這也是武將打熬氣力常用的,而且能鍛煉兵器技藝。
像是盧象升,能舞動一百多斤大刀,就是從幾十斤的大刀開始,逐漸練出來的。
不過在朱由檢看來,舞刀和掇石都是主要看力量,似有一些重複。戰場上的作用實際也不大,沒有人拿著一百多斤的大刀廝殺。
所以他直接下令比試馬戰,參考《水滸傳》中楊誌和周謹之戰,把槍去了槍頭,各用氈片包裹,蘸了石灰對戰。
即便這樣,比試也很危險,一旦從馬上跌落,說不定就會傷殘。所以朱由檢先讓各邊鎮選出武藝高強的,然後上場較量。
一個邊鎮的武將,大多知根知底,武藝誰高誰低,大部分人心中有數。即使有幾個互不相讓的,參加的人數也少了許多。
因為距離關係,如今趕到京城入學的,隻有遼東、北直隸、山西三個地方的邊鎮,陝西和西南的將士都還沒有過來。這些邊鎮每個選兩三個人參加,最終參加比試的,隻有二十多人。
這二十多人的較量,當然不像小說中大戰幾十回合,通常隻是兩馬相交、兵器並舉,然後就分出了勝負。勢均力敵大戰幾十合的較量,才是極其罕見。
這樣的戰鬥,雖然不能完全反應戰場上的情況,但是相比單純的舞刀,更加貼近實戰。
對於有實戰經驗的武將來說,這樣的比試更容易脫穎而出。遼東鎮推薦來的曹文詔,很快連戰連捷,引起眾人注意。
就是朱由檢這個不通武藝的,也看得出此人驍勇善戰,明顯勝過他人。
這讓他心中大喜,向左右道:
“這可真是猛將胚子,軍中下一個滿桂。”
這個稱譽可了不得,滿桂是不是當前排在首位的武將不好說,但是要說猛將,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會是他。
滿桂是當前大明軍隊中,少有的敢和建虜野戰的將領,並且取得了勝利。出擊草原的時候,更是讓“諸部鹹服”,打出赫赫聲威。所以朱由檢招撫林丹汗時,派他去宣大壓陣。
朱由檢把曹文詔稱為“下一個滿桂”,顯然寄予厚望。他心中已經決定,要重用這個將領。
比試結束,曹文詔不出意外取得第一。朱由檢讓他和周遇吉、黃得功、楊國柱上前覲見,仔細詢問他們的情況。
得知曹文詔是大同人,如今在遼東從軍。朱由檢更加認識到,遼東是當前精兵強將聚集的地方,接連不斷的戰事,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