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國史編纂和三朝要典(2 / 2)

然後,朱由檢在認識到《皇明通紀》這些私修史書的危害、卻又察覺到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後,向群臣道:

“大明開國二百六十年,雖然曆朝都有實錄,內容卻太過冗長,而且很少外傳。”

“朕決定以曆朝實錄為本,編纂一部國史。把本朝的曆史正本清源,避免《皇明通紀》這類私修史書傳播。”

“這部國史要和中國編年史、世界編年史一樣,分為簡史和全史。”

“簡史記錄簡要的事情,內容不超過三卷。全史按正史的規格,不限圖書卷數。”

這是要修本朝的曆史,一些官員本能地想要反對。

因為一個朝代的曆史,通常是在改朝換代後編纂,這樣才能蓋棺論定。

本朝自己編纂,極容易受到影響,內容會有失真。

說不定就會因為對某個人、某件事的記載,引發一場政潮。

所以他們這些人,大多不讚同修國史。

甚至有官員委婉提出,編纂一個朝代的曆史,會人一種朝代完結的感覺,這樣實在不妥,不能修整個朝代的曆史。實錄就已經很好,不用另外編纂。

但是孟紹虞卻表示讚同,而且找出了根據,反駁這些人道:

“本朝開國二百六十年,已經超過前漢。”

“後漢之時,班固修《漢書》,被人告發私修國史。”

“然後被朝廷拜為蘭台令史,得以完成《漢書》。”

“本朝有《皇明通紀》等私修史書流傳,此時當修國史,以正世人觀念。”

和那些反對的官員激烈爭辯,說明修國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修撰。

相比《史記》這類的私修史書對漢朝君臣的詆毀,《漢書》這樣的官方史書要好多了。

所以他拿《漢書》這個例子,說明朝廷能修本朝國史,而且很有必要。

朱由檢聽著他們的爭論,把自己的想法完善。在群臣爭論了一會兒後,下令道:

“漢朝能修《漢書》,本朝自然能修國史。”

“《漢書》所修曆史,大約是二百年。”

“本朝修的國史,同樣也定為二百年左右。到隆慶六年為止,編為《國朝紀事》。”

“萬曆、泰昌、天啟年間的事情,仿照《三朝要典》,編為《三朝紀事》。”

“《國朝紀事》的內容,要和《三朝紀事》分開。”

把一部國史分成兩部,避免給人朝代完結的感覺。

而且這樣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國朝紀事》涉及今人,被那些人乾擾其中內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