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田畝和人口(2 / 2)

萬曆三十年的“官民田土共一千一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八頃八十一畝”,更加符合實際。

但是,想是能這麼想,朱由檢卻不敢這麼說。

當年張居正清丈田畝,都有人說官吏為了討好他把田畝給量多了,很多是虛報的。

以大明現在的吏治腐敗程度,如果朱由檢說一定要清丈出十一億畝土地,官員或許能清丈出來,但稅賦具體是壓到誰頭上,那就不好說了。

像是隋朝的時候,“大業中,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千四十頃”。官府按這個田畝數字收稅,隋煬帝是收得糧食滿倉,帶領大軍三征高句麗、修大運河、建洛陽城……都沒把倉庫裡的糧食吃完。但是農民卻紛紛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統治。

朱由檢現在清丈田畝的結果,很可能就像隋煬帝,能清丈出一個很高的數字,卻也可能引起被欺壓的百姓造反——

他對大明官吏的操守,沒有絲毫信心。

可以說,隻要朱由檢敢大畝改小畝,地方官員就敢胡作非為,引起天下大亂。

所以那些人打著井田製的旗號,改變畝製的提議,在朱由檢看來當然不可行。提出這種建議的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井田製他隻打算在關外實行,在關外直接按裡計算,不再用畝收稅。

裡這個單位雖然很常用,在關內卻和稅收沒有多大關係,改變了影響也不大。

因為關內的畝是按步,有五尺一步、有六尺一步。有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有四百八十步為一畝,還有更大的,七百二十步為一畝。遼東的田畝數字那麼小,就是因為用大畝。

大小畝這個事情,是朱由檢在發現遼東土地問題後仔細查問的,這讓他更加認識到治理國家的複雜性,以及統一度量衡的必要性。

需要先把度量衡統一,才能清丈田畝。

在朱由檢看來,遼東的開發潛力很大,如果認真開墾清丈的話,能有幾千萬甚至幾億畝耕地——

後世整個東北的耕地,大概是五億多畝。

如果大明能收複遼東,把土地開墾出一半、甚至五分之一,就有可能解決糧食問題,渡過天災危機。

可以說,東北這片尚未開發的大平原,被朱由檢視作救命稻草、渡過明末亂世的關鍵。

這也是他不惜把整個東北用井田製分封出去,激勵天下人恢複遼土的原因——

相比大明社稷、億萬生民來說,區區東北算什麼?朱由檢未來分封的地方還會更多,想儘一切辦法減輕人口壓力。

否則以大明現在的人口,隻要遇到天災,隨時就能有百萬流民彙聚,讓朝廷鎮壓不下去。

這種人口和糧食的根本矛盾,可以說是無解。災民吃不飽飯,他們就會造反。

朱由檢隻能讓他們吃飽飯,才能解決危機。

大明現在的戶是九百八十三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人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口半。

但是這個戶口數字和田畝數字一樣,根本就不能信——

相比洪武二十六年的“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都少了八十多萬戶、八百多萬人。

而按後世的估算,大明現在的人口,大概有一億五千萬到兩億人。

這個人口數字,讓朱由檢感到心驚,也意識到曆史上大明數次擊敗農民軍、卻始終無法完全鎮壓下去的原因。</p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