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井田製如何實行,是很複雜的事情。
群臣都知道不可能完全照搬古製,當年的王莽改製失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他們紛紛開始討論,推出自己的井田製方案。
朱由檢心中雖有一套方案,卻沒有在這時說出來。打算讓朝野好好議議,聽取眾人意見。
井田製這個話題,完全能掩蓋他提出的各種改革。把磨勘法、戒嚴法,以及遼東的事情,完全掩蓋下去。
同時,在提出井田製後,土地國有製的事情,再沒有人反對——
關外土地國有,就此確定下來。
讓群臣散會後可以和他人討論井田製,朱由檢道:
“現在的屯田政策是什麼?”
“產出如何分配?”
孫承宗在遼東實行屯田,當然由他回答,回道:
“按照永樂年間所定,屯田官軍以五十畝為一分,每年繳納十二石正糧、六石餘糧。”
“每軍受田五十畝為一分,給耕牛、農具,教樹植,複租賦。”
“如今五千餘頃軍屯,有一萬餘分,每年收獲十八萬石糧食。”
朱由檢聽著這個數字,在心中算了一下,遼東五十畝土地平均能收獲七十五石,上交十八石,稅率就是兩成四。
這個稅率並不高,朱由檢詢問道:
“屯田將士五十畝地隻需要繳納十八石糧食,其餘的糧食到了哪裡?”
“還有各地衛所也是這個製度嗎?為何稅率不高,軍戶卻紛紛逃亡?”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太大,孫承宗想想遼東將領的養廉田都要移到內地,回道:
“邊臣的養廉田,其實有很多就是軍屯。”
“屯田將士除了繳納糧食之外,還要給邊臣繳納。”
“遼東屯田新立,情況要好一點。邊鎮軍戶,的確有逃亡的。”
這下朱由檢明白了,還是將領侵占,逼得軍戶逃亡。
若非如此,軍戶有地耕種,怎麼會窮得逃亡?
更覺得把將領的養廉田遷到內地十分正確,朱由檢道:
“所有遼東養廉田,一律遷到內地。”
“以後由護軍府地政科專門征收糧食,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向屯田將士收取租稅。”
“屯田將士除了正糧餘糧之外,不繳納任何地丁銀。”
定下這個製度,朱由檢詢問孫承宗道:
“這個政策,遼東能實行嗎?”
這是給屯田官兵減輕負擔的大好事,如果沒有將領乾擾,當然能執行下去。
孫承宗想到皇帝之前推出的各種整頓遼東將門的政策,知道自己隻要把那件事情完成,這件事情就順理成章。
隻是想到之前的承諾,孫承宗道:
“陛下為屯田官兵減輕負擔,臣代他們謝恩。”
“但是陛下之前曾說餘糧全部征收,臣才敢保證遼東糧食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