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驅除韃虜,恢複遼土(1 / 2)

《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朱由檢知道取代明朝的是清朝,後金擁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和潛力。

所以他把後金完全當做敵人看待,根本不考慮議和之事。

但是不議和是不議和,雙方的聯係卻不可能完全斷開。無論是交換俘虜還是招攬降人,都需要有人有權通信。

所以朱由檢考慮之後,決定道:

“前線交戰區對外交往事務,朕授權有尚方劍的大臣決斷。”

“但是必須有護軍和錦衣衛人員確認,文書上報朝廷。”

“被賜尚方劍的大臣,同時賜予符節印信,以天子使臣名義,代表大明回信。”

這是把外交事務授權給有尚方劍的大臣,把他們當成持節、假節鉞看待,同時朱由檢重申道:

“其餘人和建虜的通信,今後以通敵行為看待。無論許諾什麼,大明概不承認。”

“之前沒有規定,確認有通敵行為的才會被處理,有嫌疑的隻是調離。”

“但是從今往後,所有沒被授權的通信,都以通敵行為看待,當做奸細處理。”

旁邊聽著的毛文龍,頓時鬆了一口氣。

因為他一直招攬遼民、甚至招納降人,不可能不和後金的人有聯係。如果私自通信都按通敵查辦,那他是有口說不清。

好在皇帝隻追究明確的通敵行為,今後又授權有尚方劍的大臣對外交往。他招納流民和降人的事情,不會受到影響。

同時,朱由檢為了為了不讓下麵的人亂來,明確向眾人道:

“大明和後金是敵人,與之交往隻是礙於禮節。”

“但是所有人都不能有議和的念頭,也不能寫在書信裡。”

“朕可以告訴你們,大明和後金隻能存在一個,絕不可能共存。”

“毛文龍,你把遼東死難的人給諸位說一說,讓他們知道遼東民眾,失陷後是什麼日子。”

毛文龍聽到皇帝這話,立刻把後金的“殺無糧之漢人”等命令講了一遍。

朝堂上的大臣雖然知道建虜殘暴,卻並沒有切身體會。如今聽到建虜為了節省糧食、把沒有糧食的漢人都殺掉,對他們的凶殘本性,有了深刻認識——

和這樣不講道理的敵人議和,就算達成和議,他們會遵守嗎?

還不如乾脆不議和,避免影響軍心。

像是袁崇煥私自議和的事情,對建虜能起到多大作用不好說,但是在大明朝堂上和遼東官場上,都引發了巨震。

毛文龍當然反對議和,尤其是袁崇煥議和後,給屬國朝鮮落下口實,讓他在朝鮮很是狼狽。

如今在朝堂上痛痛快快地將遼民的苦難訴說一些,毛文龍意猶未儘地道:

“陛下派遣文書記錄遼東軍民事跡,他們記錄得更詳細。”

“臣以為當刊印成書,讓全天下人知道。”

朱由檢點頭認可,說道:

“不光要刊印成書,還要在報紙上連載。”

“要讓全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和後金的戰爭,是文明和野蠻之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