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孫承宗入京(1 / 2)

《崇禎重振大明》全本免費閱讀

十一月十四日,廷議。

在這次由吏部尚書房壯麗主持、朝堂大臣參加的會議上,磨勘法被正式通過。

朱由檢欣喜若狂,知道自己推行的官製改革,踏出重要一步。

對於官員來說,沒有什麼比官帽子更重要。磨勘法就是朱由檢掌握官帽子的嘗試,保證以後的改革措施推行。

雖然他從來不喊改革、維新之類的口號,但是現在做的事,其實就是改革。

隻是以前的大明皇帝對祖製也多有改動,朱由檢隻是改動得多一點,對以前就存在的朝堂秩序規範罷了。

這在很多官員看來,是皇帝對閹黨亂政後的治亂舉措。

雖然中間夾雜了一點新東西,也沒有讓朝堂官員無法理解。

不過,以後他們就會發現,皇帝對大明製度的改動會越來越大,直到完成改革。

那時他們是什麼態度,就會很難說了。

不過,朱由檢對此也不擔心。

他在觀看《大明會典》的時候,就知道大明的製度從來不是不能改動。

曆代皇帝早就用詔書、敕令,改變和新增了各種製度。

像是廷推這種事情,在《大明會典》中屬於推升,是在一代代皇帝改動下,逐漸確定下來的。

如果有文官敢喊祖製,朱由檢就敢提洪武永樂舊製。把大明朝的製度,恢複太祖成祖時期——

相比這兩位百世不遷的祖來說,其他皇帝都是宗。他們定下的製度,自然不如二祖。

要是恢複祖製,自然要恢複洪武永樂年間的製度:

洪武間定,四品以上官員,九年任滿,黜陟取自上裁。

那時根本沒有廷推、特簡之分,也沒有不經內閣票擬就是中旨的說法。

可惜時移世易,已經不可能回到那時了。

除非朱由檢能把天下重新打下來,樹立無上權威。

對現狀認識得很清楚,朱由檢知道自己不能輕易發出中旨,也不能隨便特簡任命官員。否則文官會不配合,朝堂的事情會更混亂。

沒有官員認同和執行的詔令,如同一張廢紙。除了讓朝堂更加混亂之外,很難會有效果。

如今,磨勘法在廷議上正式通過,也成為官員認可的製度。

十一月十五日是冬至,按照禮法,這一天皇帝應該去天壇圜丘祭天,並且要祭太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