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進士同年集團(2 / 2)

這件事有袁可立力推,朝堂上雖然反對的聲音不小,卻都扛不住協理三法司的袁可立。

再加上很多朝臣擔心皇帝以後使用中旨,在朱由檢明確承諾有了戒嚴製度就不使用中旨後,戒嚴製度勉強獲得通過,開始商議具體條款。

因為這件事情,袁可立被不少文官非議。在很多人看來皇帝的中旨完全沒有效力,根本不用拿戒嚴製度交換。戒嚴令一旦實施,皇帝就有權獨攬大權,這對文官的權力,是極大的破壞。

這些人的想法是不錯,中旨對文官完全沒有效力。但是對武將、勳貴還有點用,如果皇帝不明確承諾不使用中旨,以後必然會因此產生爭端。

許多大臣想到萬曆年間因為中旨產生的爭議,以及天啟年間皇帝任用魏忠賢、把朝廷變成一言堂的事情,最終默許了戒嚴製度通過,沒有在朝堂上反對。

低級官員的反對,沒影響這件事通過。但是他們也被袁可立任用,成為製定戒嚴條款的主力——

袁可立想要利用他們,嚴格限製皇帝使用戒嚴製度。

對這些官員朱由檢也沒辦法,他們雖然在閹黨當政時明哲保身,但是審查閹黨也牽連不到他們。他隻能讓王體乾、高時明、王文政、王永祚、劉若愚等太監一條一條審查,免得那些文官在戒嚴條款上埋雷。

同時他心中還有些慶幸,知道自己麵對的還不是文官集團的主力。如果那些閹黨當政時都敢奮起反抗的文官回朝,自己製定戒嚴製度會更麻煩。

這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那些人回朝前,把戒嚴製度、磨勘製度都定下來:

戒嚴令關乎皇帝權力,磨勘法關乎分化文官集團。

這兩個製度都必須定下來,而且一定要儘快。

對磨勘法抱著厚望,朱由檢分析唐宋時期進士雖有同年之誼、卻沒有以同年形成政治集團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磨勘法。

磨勘法下,進士的磨勘期都是一樣長,雖然有些人立下年功升遷較快,卻不足以拉開很大差距。

越是往上晉升,同科進士就越是競爭對手,根本不可能你好我好,形成統一的政治集團。

再加上按朱由檢提出的製度,許多無能進士在正五品就要被淘汰。即使有同年形成集團,也沒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